盧新松

鰱魚、草魚、鯽魚、鯉魚、銀魚等,這些昔日只有南方人才能享受且營養豐富的水產品逐漸步入北方百姓餐桌。由此,水產品養殖在北方蓬勃發展。然而,濫用抗生素防病、違規使用激素促生長、養殖場周邊環境惡劣等諸多人為因素形成的惡性循環,其狀況令人堪憂。如今,在有著全國農業大省稱號的河南,多年來一直高度重視水產品質量安監工作,目前養殖規模最大的鄭州和洛陽兩地,2011年以來先后4次接受農業部組織的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均達到100%。他們用實際行動筑起了水產品養殖安全屏障,為百姓打造放心餐桌撐起了保護傘。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是養殖大國,也是傳統養殖模式弊端的最大受害國。由于長期以來養殖基礎設施差、基礎理論研究薄弱、養殖技術及管理水平較低,一度刺激了我國低水平水產養殖的急劇膨脹,大量良莠不齊的產品涌入市場,又在出口通道上遭遇綠色屏障;與此同時,隨著人們食品健康消費意識的提高,“激素濫用、色素添加投喂、藥殘”等風波與傳聞,讓國人對許多養殖產品望而卻步。那么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鄭州的水產品養殖卻是穩步增長,知情人士透漏,這一切都得益于鄭州市農委嚴格監管和服務保障。
水產品質量安全是全市水產工作的中心。為此,鄭州市農委同各縣農業主管部門簽訂了工作責任目標,把水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考核指標之一,從而提高各縣區對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同時嚴格要求,水產品藥物殘留產地檢測合格率必須保持在97%以上;硝基呋喃類、孔雀石綠、氯霉素等違禁藥物在水產苗種繁育和養殖生產環節的違法使用一律禁止;對監督抽查發現的陽性樣品生產單位執法查處率達到100%。
為了從源頭抓起、打牢基礎,鄭州市農委切實抓好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認定,按照“生態、健康、循環、集約”的科學發展思路,加強投入品采購、苗種放養、生產、用藥、培訓、銷售等各項記錄,建立完善生產檔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并認真貫徹落實《關于開展2012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活動的通知》精神,積極引導養殖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和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參與創建活動。目前全市已建成3家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場,認定21個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面積達到8.1萬畝,認證“三品(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總數達到16個。
為了確保消費者消費安全、餐桌安全,鄭州市農委健全了“兩級三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層層把關,實現了水產品從池塘到餐桌的全程監控。完善了水產品生產標準化體系,制定了31個無公害水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今年還制定了《鄭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項目建設實施方案》,其中包括了農產品生產環節企業(農戶)IC卡信息采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系統、安全信息監控系統、安全信息查詢系統、追查處理系統。
在加強對水產品生產過程的執法監管方面,他們要求苗種生產企業必須持有《苗種生產許可證》,無公害養殖基地、規模化養殖場和專業合作社的生產、購銷記錄完整,制度上不使用禁用藥物。經常不定期地開展安全檢查,查擺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做到防患于未然。每年安排4次水產品例行抽檢,在本市的3大水產品批發市場實施市場準入,做到逢進必查,檢測合格率位居全國第三。
鄭州市農委在加強監督的同時,還特別強化對各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的對口服務,他們專門成立了無公害基地技術顧問組,每個成員聯系一個基地,定期上門服務,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在魚病高發季節組織魚病專家到漁區指導漁民安全用藥。
通過這一系列得力舉措,鄭州市的水產品養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據市農委統計,2011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4.1萬畝,水產品產量14.5萬噸,漁業產值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沿黃的中牟、滎陽、鞏義、金水、惠濟5縣區的養殖面積達到10.23萬畝,占全市的72.6%;產量1.35萬噸,占全市的93%,沿黃漁業優勢產業帶已現雛形。黃河鯉魚占總產量的67%,鄭州的黃河鯉魚正逐步成為一個享譽全國的品牌。市內有2家農業部定點水產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量達37萬噸,是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水產品集散地。
和鄭州僅100多公里路程的洛陽,素有“九朝古都”之稱,由于其橫跨黃河中游兩岸,所以域內水域寬廣、河流眾多,近年來水產品養殖業也迅猛發展。為了保障百姓餐桌安全,確保養殖企業穩步有序生產,洛陽市農委在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同時,加強引導和宣傳,使人們水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斷提高。
首先他們以“放心農資下鄉”、“科技下鄉”、“水產養殖執法檢查”等活動為載體,將教育和宣傳、執法與宣傳有機結合,通過現場宣傳、組織講座、張貼“明白紙”等形式,印制了《魚用藥物使用方法》、《禁用漁藥清單》等宣傳單送到養殖戶手中。同時還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將無公害水產品養殖技術知識、安全用藥知識、相關技術標準及操作規范知識傳播給漁民,使他們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安全用藥、安全飼喂。另外還組織全市水產技術專家、漁藥或飼料生產廠家技術員,深入池塘或養殖專業合作社,對農民舉辦培訓班,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通過宣傳教育,該市養殖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都能主動做到不使用激素、抗生素、硝基呋喃等禁用漁藥。特別是目前吉利區正在推廣的草魚疫苗防治技術,基本做到了草魚在生產中不用藥的方法,為洛陽市水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過加強安全監督,加快推進無公害養殖基地建設,全面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實施規模化養殖,成效明顯。進一步推動了該市水產養殖業向優質、高效、安全方面邁進。
截至2011年底,洛陽市水產養殖無公害基地已發展到8個,養殖面積達到806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涉及鰱魚、草魚、鯉魚、鯽魚、團頭魴、銀魚等多個品種。同時,吉利區宇風、創盈、漁豐、恒瑞等漁業養殖合作社、孟津縣漁業公司、大雁專業合作社和洛龍區毅豐水產有限公司共7家水產養殖企業經農業部專家組驗收,已成功進入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行列,并且這些企業不僅帶動了地域經濟的滾動發展,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其中單孟津縣漁業公司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就由過去的單一品種發展到現在的18個品種,擁有養殖水面1601畝,魚塘179口,養殖戶83戶。2010年,該養殖區水產品產量1800噸,畝均單產1700公斤,養殖戶人均純收入1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