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謙 朱秀水 俞文東
一、明確了學生“體質健康下滑”是體育課改面對的最現(xiàn)實問題
“2011版課程標準”的序言部分增加了有關青少年體質健康方面問題的描述,明確了體育學科應該面對的核心問題是“近二十多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xù)下降”,不再面對全社會泛泛地說 “現(xiàn)代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造成的體力活動減少和心理壓力增大,對人類健康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引自課標實驗稿)”。強調了進行體育課程改革的現(xiàn)實意義,使體育課程改革的針對性更強,使“如何增強學生體質”重回體育教學的重點,使一線教師的工作重點重新清晰。
二、理清學科的主要內容,緊扣學科的基本特性
“2011版課程標準”在定義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時突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的語句(這是在課標實驗稿中所沒有的),極力消除原課標中“淡化運動技能教學”帶來的深重的負面影響,盡力改變一線教師實施體育新課程過程中對運動技能教學的誤解,重新樹立了運動技能教學的重要地位。
“2011版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具有“實踐性”“健身性”,強調了通過知識學習、體育鍛煉以及行為養(yǎng)成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強調在學習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過程中,要有適宜的運動負荷和運動量,以此來提高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改變了一段時間以來體育課堂教學氛圍“興趣化”、教學內容“虛無化”的傾向,力求通過“健身實踐”,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和實踐能力。
三、緊緊圍繞“義務教育”的基礎性,立足“當下”開展工作
義務教育階段是整個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所有內容都是基礎性的,體育學科也不例外。修訂稿中寫明體育與健康學科具有基礎性,而且為學生健康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修訂稿課程理念中也取消了“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的語句,認識到“終身體育”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小學、初中階段能讓學生真正喜歡一個或幾個項目、能在一段時間(一周、一月、一年、幾年)內喜歡且經(jīng)常參加這幾個項目就已經(jīng)非常成功,這極大地減輕了小學、初中教師的壓力,使他們不再背負沉重的“終身”包袱,使他們能夠回歸現(xiàn)實,回到“當下”,面對興趣變換非常迅速的“兒童與少年”開展適宜的教學活動。
客觀的說,義務教育階段“基本形成體育鍛煉習慣(引自“2011版課程標準”)”就是一個不算低的要求。
四、整合相近的“領域”,確立了目標的“四個方面”
關于領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比如“領域是動物占有和保衛(wèi)的一定區(qū)域,其中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種資源,是動物競爭資源的方式之一”“從事一種專門活動或事業(yè)的范圍、部類或部門”。從上面的解釋(出于百度百科)可以看出,領域是相對獨立的、有一定界限的,但在現(xiàn)實中它使教師誤解為每個“領域”都是獨立的、割裂開的。在“2011版課程標準”中,取消了“領域”概念,重新將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定名為“四個方面”,這使我們感到體育教學重新成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中的不同“面”都是與整體緊密聚合的,使體育教學的育人功能呈現(xiàn)為“整體性、綜合性”。
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是體育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社會適應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和外部體現(xiàn),心理健康是社會適應良好的重要保障,二者不能割裂開來。因此,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合并為課程學習的一個方面,是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使一線教師在實踐中的貫徹落實更容易操作。
五、更強調“身體活動”,指明教學內容的選擇方向,凸顯實踐與能力培養(yǎng)
“身體活動”是體育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特征,學生的身體活動能力也必須通過“運動體驗”來體現(xiàn)。為了引起老師們對體育學科特性的重視,修訂稿強調了發(fā)展學生身體活動能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很多的身體活動項目供大家選擇,使體育課回到了“本位”,也使老師們明確了設計教學內容的方向。
“2011版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層次分明、彼此聯(lián)系緊密。如以“運動參與”為例:“在小學階段注重引導學生體驗運動樂趣,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參與意識;在初中階段引導學生逐步形成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引自“2011版課程標準”)。由此可以看出,小學階段注重體驗、培養(yǎng)興趣和意識,初中階段注重應用技能和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使得教師明確了兩者之間的層次感和銜接性。在文字使用方面,多用“體驗”“參與”“應用”“掌握”和“學習能力”等詞語,凸顯出實踐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六、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2011版課程標準”的評價中,首先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要涵蓋體能、知識與技能、態(tài)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等方面;其次注重多樣的評價方法,要做到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相對性評價與絕對性評價相結合,全面、綜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最后,發(fā)揮多方面評價主體的作用,既要采用教師評價,也要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并努力發(fā)揮班主任、家長等相關人員的作用,更好地發(fā)揮評價的作用。通過以上三點,構建了比較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并增加了“評價要點”和“評價方法舉例”,為一線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提供了非常實用、明確的借鑒。
七、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和諧,防止教學模式的“形式化 ”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是課改的又一大亮色,“2011版課程標準”也繼續(xù)保持這一項重要追求,因為現(xiàn)階段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依然薄弱,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這些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往往與講授式等教學方式對立起來,導致了一種新的“形式化”。
比如,所謂“研究性”學習,不是學術研究的摹仿,也不存在固定模式,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范例。又如,所謂“講授式”教學不等同于“灌輸式”,其實“講授式”教學也倡導啟發(fā)、誘導,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條件下,具有正面意義,不應一概否定講授的教學方式。總之,教學方式存在多種差異,因地、因時、因人而異,關鍵是要和諧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