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平 倪麗
“近因效應”是指在多種刺激一并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后來出現的刺激,像在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導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電影或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犯了錯的人受到了嚴厲的批評甚至處分,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喝酒,這時候給他批評甚至處分的人來了,坐到他的身旁輕輕地說:“我知道你心中難過,但我們相信你,相信你能放下包袱站起來,邁開大步走向光明”,受批評者感動了,淚流滿面,保證以后要努力工作。這就是“近因效應”在起作用,這種固定的教育模式,雖然沒有創新,卻很符合心理學的觀點。
“近因效應”理論注重在傳授知識和培養品格的同時讓受教育者獲得積極向上的情緒體驗,它在傳道授業的同時更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體育課程標準中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體現了體育教學活動不僅是一個建構體育知識技能、提高學生身心健康和培養社會交往能力的活動,更是一個全面育人的專業課程。因此 將“近因效應”合理地運用于體育教學中,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能力。
如何將“近因效應”在教學中合理體現呢?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語言的使用要體現“近因效應”
一句話的意思可以有很多種表達方式,不同的表達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可能產生不同的作用,近因效應定律強調在學生的教育教學中的語言使用要以鼓勵結尾,無論前面做出多少批評、指出多少錯誤,但是最后一句一定要是鼓勵性的語言。如教師在進行(水平五)雙杠肩肘倒立前滾翻教學時對學生說:“完成這個動作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吧!盡管這個動作比較難學”;或者說:“盡管這個動作比較難學,你們總會完成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只因語句排列的位置順序不同,所以給學生的印象就完全不同,前者給學生留下消極的印象,后者則給學生一種積極樂觀的印象。盡管有時候想要講出令人激動的話,但是如果不注意“近因效應”,最后一句是悲觀的語調,那整段話就會呈現出悲觀的氣氛,從而影響教學效率。因此,在體育教學中的語言表達應該結合“近因效應”。
二、教學內容的設置應體現“近因效應”
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總是由多個練習活動組成,一個練習活動又由多個練習動作組成,在武術和體操的套路練習編排中應該遵循先難后易的順序,讓學生在每次練習結束時都會得到輕松愉快的體驗。如水平四中的技巧套路練習順序應為:魚躍前滾翻、側手翻、后滾翻、燕式平衡、展身跳;水平五中的武術套路練習順序應為:武術基本功、攻防對練習、刀棍術套路練習、徒手套路練習;耐久跑課的各個練習內容安排順序應為定時定距跑、變速定距跑、勻速定時跑、小組接力跑、障礙跑、游戲跑和放松跑;在籃球行進間上籃教學時,先讓學生學習左手行進間上籃,再學習右手行進間上籃;在網球教學中先讓學生學習反手上旋和下旋球,再學習正手上旋和下旋球。這樣安排就會讓學生的困難感、挫折感和失敗感逐漸消失,成功感和勝利感逐漸增強,有一種越練越輕松、越學越有興趣的感覺,從而讓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以此保證教學效率。
三、獎勵性的活動內容設計應結合“近因效應”
不管前面經歷了多少困難和挫折,也不管名次排列如何、成績是好是壞,只要認真完成任務的同學都是獲獎者,都是成功者。如越野跑過程中每個沖過終點的隊員都會得到一瓶礦泉水的獎勵;障礙跑的最后一個障礙是穿過鑲滿鮮花的勝利花環;在分組比賽中為學生設立多個獎項,如在200米合作跑比賽中可設立冠軍獎、精神文明獎、最佳表現獎、最有創意獎,讓每個堅持完成比賽的組都能得到獎勵,并突出自己的閃光之處。因為“近因效應”告訴我們,不管運動有多累,有多少困難和挫折,都將漸漸遠去,留給學生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眼前的勝利和成功的喜悅,讓體育運動體現自身宗旨“快樂和健康”,讓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運動負荷的安排應體現“近因效應”
在一節體育課中要同時發展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即讓學生完成4組50m加速跑和1組1000m定時跑練習,為了保證練習質量必須做到要最大程度地減小各練習項目之間的相互影響。從消耗體能和項目特點的角度來分析,通常是先進行少量大強度的練習,后進行大量小強度的練習,即先進行4組50m加速跑,再進行1組1000m定時跑練習。但“近因效應“的思想理念并不是這樣,它提倡當一個人要接受兩種以上刺激的時候,總是把獲得更加積極樂觀的情緒體驗的刺激放在結尾,因為這樣會使人更加奮發向上和增強自信。4組50m加速跑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完成下來較為輕松愉快,但是1組1000m定時跑則會讓學生緊張甚至焦慮,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耗損,從而使學生產生負面心理情緒。學生以這樣一種情緒來結束一節體育課,當然是不科學合理的,也不符合”近因效應“的思想理念。因此,教師在安排練習內容時,要考慮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側重點。
五、教師要善于識別學生利用“近因效應”的現象
我在評價學生體育課平時成績時,將平時成績的評價指標確定為學習態度、自我鍛煉、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四個部分,各部分的比例分配為四分之一,平時成績的分數占總成績的百分之四十。后來我發現有部分平時表現一般的學生在接近單元測試的最后兩節課中,學習態度等方面表現得非常突出,他們會主動協助教師布置場地和收借器材,同學練習時會主動保護與幫助,分組練習時能主動與同伴合作,小組討論時能積極地發表意見,甚至在項目測試時主動申請承擔計時、成績丈量和成績登記工作。這種表現往往讓教師覺得該學生完全變了一個人,從而認為他進步了,平時的成績也獲得了教師的良好評價。但實際上這些學生的體育成績并不好,甚至有可能是最差的,他們害怕單元測試不合格,就有目的地做了這些臨時的表面工作,教師因為“近因效應”而對他們過去不良表現的印象逐漸模糊,對最近良好表現的印象較為深刻,使其平時成績獲得良好評價,從而通過了單元測試。
對于在教學中出現的這種現象屬于學生利用“近因效應”使教師產生評價誤差的現象,教師要用發展的觀點來處理學生學習評價中的“近因效應”不要因為學生一時的積極表現而大幅度地提升整體評價,也不要因為偶爾的消極表現大幅度地降低學生的整體評價,要用歷史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分析人、評價人;要讓即時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點的評價不可少,面的評價更重要;不要被“近因效應”所影響而發生忽左忽右的認識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