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對于高血糖的危害,糖尿病患者知之較多,也非常重視,而對于低血糖的嚴重性往往重視不夠,甚至存在一些認識誤區。常見的認識誤區有以下幾種。
誤區之1:低血糖沒有大危害事實上,低血糖的危害更兇險。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出現饑餓感、頭昏眼花、心慌手顫、面色蒼白、出冷汗、虛弱無力等癥狀。不僅如此,發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還容易誘發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塞以及腦血管意外等并發癥,尤應小心。急性低血糖還可引起腦水腫,長期慢性低血糖可導致智力下降,加速腦癡呆。
誤區之2:饑餓感=低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認為,只要出現饑餓癥狀,就說明發生了低血糖。其實,有饑餓感并不一定發生了低血糖,也可能是高血糖。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這樣的體會: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饑餓感越是明顯,一旦病情穩定了,饑餓感也就消失了。因此,當出現饑餓感時,一定要及時監測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還是低,以避免盲目施治。
誤區之3:低血糖反應=低血糖低血糖反應并不是真正的低血糖。這種情況多發生于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時間內下降過快或下降幅度過大,會出現心慌、出汗、手抖、饑餓等低血糖癥狀。
誤區之4:低血糖都有癥狀嗎低血糖未必都有癥狀。事實上,部分患者雖然血糖低于正常值,但無明顯的癥狀,往往不被察覺,極易進展成嚴重的低血糖,陷入昏迷或驚厥。沒有癥狀的多見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長期頻繁發生低血糖者,臨床稱之為“無癥狀性低血糖”。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機體神經系統受損、交感神經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有關。存在這一問題的患者,一定要加強血糖監測。
誤區之5:吃主食緩解低血糖饅頭等淀粉類食品屬于多糖,需要在體內經過逐級代謝分解變成單糖方可被人體吸收,故糾正低血糖速度相對較慢。
誤區之6:低血糖者進食后都能緩解輕度的低血糖確實能在進食后緩解,但重癥低血糖患者則需到醫院就診并靜脈用藥,而是否留院觀察取決于患者會不會反復出現低血糖,一般認為降糖藥物引起的低血糖最好留院觀察24小時,對老年患者、腎功能不全者可能需更長時間。
誤區之7:低血糖都與糖尿病有關雖然低血糖大多發生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當中,但卻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鑒別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為兩者的病因不同,處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樣。
誤區之8:飯后肯定不會低血糖餐后早期(2~3小時)和后期(3~5小時)均可以出現低血糖,也稱食餌性低血糖。前者除見于胃切除后的患者外,部分患者并無手術史,為功能性食餌性低血糖,表現為疲乏、焦慮、易激動、易饑餓、顫抖等。
誤區之9:服用中藥不會導致低血糖確實,西藥降血糖常見的副作用是低血糖,但中藥中所謂的降糖藥同樣會造成低血糖,如中成藥消渴丸的主要成分其實就是西藥中的優降糖,不正規服藥造成的低血糖持續時間長,且易被患者忽略。
誤區之10:不過量服藥就不會低血糖其實,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除見于過量服用口服降糖藥、過多使用胰島素或使用降糖藥后未正規進食外,還見于比平時運動量大、飲酒、應激,另外還需警惕的是,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會表現為進餐后期(約餐后3~5小時)的低血糖,多見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原因和患者在餐后早期用于分解血糖的胰島素釋放降低而后期又分泌過多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