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堅
火腿,由豬腿制成,別名熏蹄、蘭熏。中國火腿產地很廣,佳品迭出,久負盛名的三大火腿為:浙江金華火腿又稱金腿、南腿;江蘇如皋火腿,眾稱北腿;云南宣威火腿,通稱云腿。而金華火腿則名列榜首。
坊間窺秘
據專家考證,中國火腿制作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火腿制作,工藝極繁。將金華火腿明載入書的,見于唐朝開元年間陳藏器編撰的《本草拾遺》:“腌火腿法,每十斤豬腿,配鹽十二兩,最多加至十四兩,將鹽炒過,加皮硝末少許,趁豬鹽兩熱,擦之使勻,置大桶,用石壓之,五日一翻,候一月將腿取起,晾有風處,四五個月可用。”
明代《易牙遺意》中介紹:先將豬腿整形,抹上一層鹽,排出血水,一天后再抹一層厚鹽,放置木架上,一月后除毛、整形,在日光下曝曬一周左右,懸掛在通風處的橫木上,約月余后待豬皮呈棕黃色,肉質呈紫紅色即可。正如詩云:“霜刀削下黃水精,丹斧斫出紅松明。”《遵生八箋》有“火肉”一條,云:“以圈豬,方殺下,只取四只精腿趁熱用鹽,每一斤肉鹽一兩,從皮擦入肉內令如綿軟,以石壓竹棚上,置缸內二十日,次第三番五次用稻柴灰一重間一重疊起,用稻草煙熏一日一夜,掛有煙處,初夏水中浸過一日夜,凈洗仍前掛之。”
以往,腌制火腿不是像現在這樣曬干,而是用火熏干,所以叫做火腿。《東陽縣志》上就有這樣記載:“腌腿用煙熏,所熏熏煙必松煙,氣香烈而善入。”
金華火腿用料精細,一般選用金華豬種“兩頭烏”的后腿精制而成。兩頭烏豬體形不大,但肉質豐滿,皮薄骨細,后腿特別發達,腿心飽滿,用以腌制火腿,細膩潤亮,鮮美清香。
火腿品種多以原料、配料、形態及腌制時節來命名。腌制于隆冬季節的叫“正冬腿”,腌制于初冬的叫“早腿”,腌制于立春以后的叫“春腿”;將腿形修成月牙形的叫“月腿”,用前腿加工,呈長方形的叫“鳳腿”;掛于灶間,以竹葉燒煙烘熏,皮色黝黑,帶竹葉清香的叫“竹葉腿”;“茶腿”為春分時腌制,因味雅清淡,香潔堅實,佐茶而嚼,故得此名;用白糖腌制的叫“糖腿”,淡雅味和,咸甜適宜。
制作火腿的時間也很講究,均在冬至到立春之間腌制,而且要求當天投料,為驅散工人們的困意,老板常以火腿刀重重敲打肉墩,讓他們堅持把當天的活兒干完。
金華火腿不僅是佐食佳肴,也是滋補良品,而且能祛除疾病,為歷代醫家所重視。據《本草綱目拾遺》介紹,金華火腿有益腎、養胃、生津、壯腸、固骨髓、健足力之功用,其陳骨和腳爪可消積食、止吐瀉,用以敷治被鼠咬傷及少兒頭癬等有一定的療效。再如“久瀉,陳火腿腳爪一個,白水煮一日,令極爛,連湯一頓飲盡,即愈。”“腹痛,或三四日不止,火腿肉煎湯,入真川椒在內,撇去上面浮油,趁熱飲湯,即愈,屢驗。”在日常生活中,病人恢復元氣,老人益壽延年,婦女產后休息,吃點火腿,既可促進食欲,又得到滋補,一舉兩得。在病后調養食品中,它倒是少不了的美味開胃妙品。
蜚聲烹壇
金華火腿特有的奇香、異色、美味和如古樂器琵琶似的妙形,傾倒了歷代墨客騷人,增添了他們藝術生活的斑斕色彩,而經他們巨筆的點化,又使火腿文化增添了更為誘人的藝術魅力。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到的火腿菜點多達十幾種,其中“火腿燉肘子”,火腿之鄉金華叫做“金銀蹄膀”。文火慢燉,香飄四鄰,引得寺廟羅漢也聞香跳墻而出,故又有“羅漢跳墻”的美稱。第十六回寫賈璉鳳姐夫妻對坐小酌,賈璉的乳母趙姥姥來,賈、鳳二人忙讓吃酒。賈璉向桌上端過兩盤菜來,鳳姐道:“媽媽很嚼不動那個。早起我說那一碗火腿燉肘子很爛,正好給媽媽吃,怎么不拿了去趕著叫他們熱來?”可見這道菜好吃且軟爛,故合老年人的口味。第八十七回中寫到“火肉白菜湯”,以火腿提鮮添味,給病后的黛玉開胃振食欲,恰到好處。曹雪芹若不嫻熟火腿性味,又豈能以空想獵奇。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說到,牛玉圃從金陵去揚州監院乘船途中,有長隨沿輪洗金華火腿的描述,反映了在罐頭食品興起之前,火腿作為旅行食品的重要作用。多少官船民舶上因為備帶了金華火腿,旅途飲食生活不知要方便快樂多少!吳敬梓必會有這方面的親歷體會。
乾隆時期,揚州街市上出現了一種用金華火腿包的粽子。這年端午節,袁枚好友洪老爺特邀他到府上嘗個新鮮。火腿粽子味道確非一般,除了散發竹米馨香外,還彌漫火腿肉香。袁枚有個習性,凡是吃到用料新奇、口味獨特的食品,回到書齋后總是隨手記下。這次洪府品粽亦是如此。《隨園食單》記:“洪府制粽,取頂高糯米,撿其完善長白者,去其半顆散碎者,淘之極凈,用大君葉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塊,封鍋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斷,食之滑膩溫柔,肉與米化。或云:即用火腿者,斬碎散置米中。”
李漁生長在金華府蘭溪縣下李村。他在飲食上主張“自然、本色、天成”。李漁吃火腿不喜花雜的配料,贊成單獨蒸煮,以品嘗火腿的真味,甚至用以佐茗細嚼,真不失為品嘗金華火腿本味的一家之言。
梁實秋的懷鄉散文《雅舍談吃——火腿》中追憶當年他在上海大馬路“天福火腿店”買嘗熟金華火腿的情趣。他稱贊道:“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并慨嘆道:“至今思之,猶有余香。”梁文的末后,還記述了一則有趣的真實故事:“有一次,得到一只真的金華火腿,瘦小堅硬,大概是收藏有年。菁倩持往熟識商肆,老板奏刀,砉的一聲,劈成兩截。他怔住了,驚叫:這是地道的金華火腿,數十年不聞此味矣!他嗅了又嗅,不忍釋手,要求把爪尖送給他。結果連蹄帶爪都送給他了。他說回家去要好好燉一鍋湯吃。”字里行間充滿著對鄉情鄉味的魂牽夢縈。
當年,著名語言學家、《共產黨宣言》的中文首譯者陳望道,赴日本留學,便是背著鄉味醇厚的金華火腿登上遠洋客輪的。
宣威火腿與金華火腿顯有不同之處,宣威火腿的皮,色白而薄,金華火腿的皮,厚而腴美。
陳存仁在其《津津有味譚》中講了個盛宣懷與宣威火腿的笑話。盛宣懷,字杏蓀,是晚清繼胡雪巖之后又一位富可敵國的巨商大賈,李鴻章洋務運動的“大腕”人物,對興辦民族火車、輪船運輸業及郵政業,都很有貢獻,11項產業列為中國第一,史稱“實業之父”。盛宣懷自奉甚奢,生平最愛吃云南宣威火腿。各省封疆大吏,探知盛氏的癖好,都設法從云南采辦火腿,作為芹獻,因此盛宣懷就得了個“盛宣威”的外號。可是竟然有人把這外號當作他的真名,《清稗類鈔》記有笑料二三則:“火腿之產于云南宣威者,較金華所產為肥。宣統時,有自滇至滬者,赍以饋盛杏蓀,禮單有宣腿二字,盛不悅,蓋觸其名也。然盛喜食此腿,幾于每餐必具。”還有一次,下屬們送禮,中有火腿兩只,禮單上寫著“奉上宣懷火腿兩只”。盛的謝帖回寫“敝腿一對,照收謝謝”。原來寫禮單的人不辨“懷”、“威”兩字,就誤寫“宣懷”,鬧出很大的笑話來。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火腿的生產和銷售。元朝時,火腿制法從中國傳入歐洲。近代世界各國的火腿品質,以中國、意大利及法國最為著名。我國火腿風味獨特,與異國產品相比,味雖稍咸,肉質較硬,但色澤紅潤、香氣濃郁、鮮味雋永,遠非別國制品之所能及,因而蜚聲國際市場。張愛玲旅美期間品嘗過許多異國火腿,憑借華人的味蕾,與國內火腿滋味作了一番比較。羅馬尼亞火腿唯一的好處在淡,顏色也淡得像白切肉;德國的“黑樹林火腿”為深紅色,比丹麥罐頭火腿都香。她比較的結論是,西方始終沒解決肥火腿的問題,只靠切得極薄,切斷肥肉的纖維,但也還是往往要吐渣子。哪像中國肥火腿切丁,蒸得像暗黃色水晶一樣透,而仍舊有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