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
人們吃膩了精致的上海本幫菜,風靡過了大盤大碗的東北亂燉,西北風味餐館也火起來。滿桌子的莜面窩窩、魚魚、貓耳朵,一碗碗香辣鮮紅的羊肉鹵,看著就叫人食欲大開,到處莜麥飄香,這是西北餐館獨有的風味,我與親友時不時地就去品嘗一番。我喜歡莜麥面食,一方面是被莜麥濃郁獨特的香味吸引,另一方面是欣賞山西、陜西、內蒙等西部地區莜面精致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我曾是內蒙知青,對莜面有一種特殊的情結。
莜麥的學名是裸燕麥,莜麥在各地稱呼很多,如“油麥”“稞燕麥”“玉麥”,“蘇魯”等。《穆天子傳》稱“焚麥”,《黃帝內經》稱“迦師”,《廣志》稱“折草”,《稗海博志》稱“燕麥”,《史記》稱“斯”,《唐本草》稱“麥”等等,名稱之多,說明莜麥生產在我國歷史久遠。據山西省志載,最少有2500年的歷史。莜麥喜寒涼,耐干旱,抗鹽堿,生長期短,最早可能起源于華北的高寒地區,后來逐漸成為北部高寒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并從唐代始,從內蒙古、新疆、西藏等處被引種到俄羅斯、智利、美國等國家。莜麥的營養價值很高,蛋白質含量平均達15.6%,高出大米100%、玉米75%、小麥面粉66%、小米60%,8種氨基酸組成較平衡,賴氨酸含量還高于大米和小麥面粉;脂肪和熱能都很高,脂肪是大米的5.5倍,小麥面粉的3.7倍。此外,維生素和磷、鐵等物質也比較豐富。莜面出粉率高,一般可達九成以上,吃水量大,0.5公斤莜面可做1公斤成品。
加工莜麥面有特殊要求,須先淘洗,后炒熟,再磨面;炒時要掌握火候,不宜過生或過熟;食用時要用沸水和面,稱為沖熟,做成的食品必須蒸熟,群眾稱為三熟,如三熟中一熟不到,就會影響食用。近年來,莜面經加工,可制成麥化罐頭、餅干、糕點,食路越來越寬了。內蒙古是中國莜麥的主要產區,西部各盟市都有種植,以烏蘭察布盟最多。
四十多年前我在內蒙烏蘭察布盟牧區插隊,牧區人以蒙古族為主,知青們入鄉隨俗,一般以蒙古族的肉奶炒米飲食為主。但牧區也有很少的漢族人,大都是山西人的后裔,雖然他們也放牧,但他們一般不住蒙古包,住土坯房子,生活習慣還保持著山西的風格,做莜面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技能。
有時我們就去跟這些漢族老鄉學做莜面,能干的主婦把莜面和好成團,可以再做成各種式樣。最簡單的是壓饸饹,用木制的饸饹床直接往籠屜上壓,就成了一簇簇整齊的饸饹條。比較難做的是窩窩:揪一小塊兒面在一塊油亮的青石板上用手掌一搓,成了菲薄的片兒,往右手食指上一卷,立在籠屜里,多了就成了蜂窩的樣子,這就是窩窩,山西人叫它“栲栳栳”,做得非常精致,很令我們驚嘆!還有搓魚魚,西北人的面板非常干凈,只見她們揪很小一小塊兒面在案板上搓成一個中間粗兩頭尖的小棍,再用手掌把中間一壓,就成了一個梭型的小魚魚,也碼在籠屜里,速度很快,一會兒就搓一小堆。還有長條魚魚:主婦們拿著一塊莜面團,按在案板上,把手掌伸開,用大拇指和掌心控制著面團輕輕揉搓,只見一條細細的均勻的面條就從手掌的外側滾動著出來了,手里的面沒了,還可以再揪一塊,接著搓,面條還能續上而且不斷條。有些能干的主婦可以一手握三塊面,同時搓三條,還有的人能兩只手同時搓,一下子就出六條面,你說絕不絕。搓好的條條也輕輕地擺在籠屜上。搓的長條魚魚可比用饸饹床壓的條好吃的多,因為揉搓的時間長嘛。手捻貓耳朵比較起來容易些,把一小塊兒面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出來有一層層紋路的貓耳朵,當然看起來就粗糙些,尤其是我們知青自己做的。主婦們在大大的籠屜里擺滿了窩窩、各種魚魚、貓耳朵等就開始燒水,水開后,把籠屜放鍋上只要蒸七八分鐘就熟了。滿屋子飄著莜面特殊的香味,再蘸上羊肉山藥辣椒鹵(烏盟當地把土豆叫山藥),那味道真是令人難忘,一天的勞累好像也減輕許多。不過莜面好吃,不宜吃多,吃七八分飽即可,吃多了胃脹得難受,當地老百姓叫耐饑,大概不少知青都有吃多了莜面胃難受的經歷。
西北地區的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摸索了很多的莜面吃法,除了別具特色的莜面窩窩、貓耳朵、莜面魚魚等蒸熟蘸料吃外。用新鮮蔬菜及酸辣湯冷調涼拌則更是另一番風味。還有用熟土豆泥和莜面混合制成的餅;用熟土豆和莜面拌成小塊狀再炒制成“谷壘”;小米粥煮撥魚魚的“魚鉆沙”等,做法主要有搓、推、搟、卷等。還可更直接地將莜面炒熟加糖或加鹽制成“炒面”等等,各具風味,百吃不厭。
因為我在牧區插隊,漢族人太少,吃莜面的機會也就少了,我只學會了做簡單的捻貓耳朵和拌炒面,其它都做不好。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吃什么有什么,卻總是想著做點兒莜面魚魚、窩窩什么的,除了想改善一下口味,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內蒙、山西、陜西等西北地區插隊的知青大都有莜面情結,一聞到莜面那種特殊的純糧食的甜香味兒就想起了當年的歲月。而且還常有老同學回內蒙帶回武川縣的莜面送給我,那可是最好的莜面,我總是做不好,尤其是不會和面,掌握不好軟硬程度。近年來老知青們常常在一起聚會,我便向在農區插隊的朋友討教,他們教我和莜面方法,我一試果然不錯,以后便經常做來,自己家吃,招待朋友、甚至送禮,每每得到贊賞,很是高興。現將和莜面方法介紹如下:
將適量莜面放在盆里,目測出一條直徑,把面堆放在一面,就是占盆的一半,然后用手把莜面上面和側面拍齊,另一半空出來,在莜面的側面距上平面大約1厘米處用筷子扎個洞,做個記號,然后把開水注入另一半空盆里,到達那個記號的洞處就行,用筷子拌一下,待稍涼后就可用手和面了。這樣和出來的莜面軟硬正好。之后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制作自己喜愛的窩窩、魚魚、貓耳朵等食品了。提醒一下,蒸莜面一定要水開后再上屜,只要蒸七八分鐘,時間長了就太軟塌了。我相信,當你打開籠屜看到自己做的不太標準的窩窩、魚魚時,一定會深深地吸一口氣,說:哦,莜麥真香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