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侃
《股市動態分析》編輯部(以下簡稱為《動態》)上期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好股票”的專題文章。文章提出了評選中國好股票的規則,并據此評選出十大中國好股票。閱讀后受益非淺。文章顯示,所謂中國好股票,是受近期風靡全國的“中國好聲音”電視節目的影響命名的。可巧,筆者最近連續觀看了幾期“中國好聲音”電視節目,也感觸頗多。兩相比較,就可比之處而言,總覺得“中國好股票”作為一項評選活動似乎可以做得更好。本著至誠的態度,筆者想公開表達一些看法和建議,以期引起刊物的重視和讀者的共鳴,期待有拋磚引玉的效果。
“中國好股票”和“中國好聲音”都冠以“中國”的頭銜,都以“好”字為尊,說明都力求評選出中國的好東西,這是相同之處。當然,其內容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股票,一個是音樂。看起來兩者似乎沒有可比性。但從評選方法來說,還是可以比較、借鑒的。
“中國好聲音”,用節目制作人的語言來說,就是“秉承海外節目模式”,“以堪稱最為專業的明星導師陣容,致力于搜尋震憾世界的中國之聲”。對于參賽者,不論性別、長相、年齡、地區、職業,只有一個評判標準,那就是聲音。首季“中國好聲音”制作及播出歷時三個半月,經歷了四個階段,最后的總決賽由導師、媒體和現場觀眾一起評選出年度好聲音。筆者以為,就其評選的過程來講,比結果更精彩。整個過程充滿情趣,先是導師盲選學員(背對背,只聽聲音),學員又選擇看中自己的導師;導師輔導學員、考核學員;最后盛典演出。舞臺演唱讓學員激情澎湃,歌聲讓觀眾動情、歡騰,而選擇讓導師糾結、動容、手舞足蹈。每一場競賽、評比演出,都給人一種視覺和聽覺的享受。實踐證明,“中國好聲音”是年內最火爆的電視節目。
“中國好股票”的評選顯然比較簡單。評選的標準和規則,就是在2007年10月16日(6124點)至2012年9月26日(1999點)期間,能夠穿越這一輪熊市,給投資者帶來可觀收益的內生成長股。評比的方式,用專題文章的說法:“我們試圖通過最客觀、最原始的數據,從幾千只股票中為投資者找到中國好股票。”評比的結果,就在這篇文章中。那就是以金螳螂為首的十大中國好股票。每只入選股票都有具體的評選理由和翔實的原始數據。仔細閱讀這篇專題文章,不難看出《動態》編輯部做了大量工作,無論從立意、評選,到最后的結果,對投資者來說都是很有益的,很值得贊賞。但筆者以為,就整個評選過程來說,似乎顯得有些單薄、短促,給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所以,筆者冒昧地提出幾條建議,僅供參考。
一、增加評比的內容和制定相應的評判標準與規則。比如,評選在一定年限內以分紅的方式給投資者回報最好的十大好股票。上市公司通過分紅給投資者回報,是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評判上市公司的一項硬指標。把分紅作為評判標準,符合管理層的要求,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進上市公司的發展,也有利于投資者的價值投資取向。又比如,評選最有發展潛力的十大好股票。股市中常見的所謂炒預期、炒未來,就是著眼于上市公司的發展潛力。彼得·林奇在選擇成長型公司股票時,十分重視公司的發展有沒有“故事”可講。也就是說已經高速成長的公司,還有沒有潛力推動它繼續高速成長。如果真能找出一批最具發展潛力的好股票,對投資者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二、擴大評判者的陣容。《動態》這次評選“中國好股票”,僅限于刊物本身。最好能邀請券商、基金等專業機構投資者參與評選活動,也可以邀請刊物的讀者和普通投資者參與。歷年來,一些券商和基金等專業機構都有自己的十大金股評選和推薦。作為國內一流的證券刊物,可以給它們提供平臺,然后進行綜合評選,好中選好。這樣,無論對機構投資者,還是普通投資者和刊物讀者,都有好處。
三、在一定時期內設置專欄。評選“中國好股票”,對刊物來說是一件大事,應當作為一項重大活動來開展。這就不是一篇專題文章能夠完成的。最好能夠用一段時間,比如在年底前,設置專欄來承辦這項活動。
對《動態》刊物來說,這場評選活動已經有了結果。著眼于發展和未來,期望這項活僅僅是個好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