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3D電視
1月1日,我國首個3D電視頻道試播。在一片“在家看阿凡達”歡呼聲中,業內人士坦言,目前3D電視內容儲備不足,以及傳統電視的觀影習慣,都將成為3D電視產業發展無法回避的障礙。
3D頻道開播,3D電視機成為熱門。有報道稱,不少家電賣場今年第一件事就是3D電視機促銷。1月3日,上海五角場某家電賣場,某品牌32英寸與37英寸的3D電視機已全部售空。而去年12月28日的一次國內家電巨頭峰會也傳出消息,中國3D電視機全世界滲透率最高,達17.4%,遠超11%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家電行業預期,今年3D電視機的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臺。
事實上,要通過電視機看3D節目,并沒有想像中的那么簡單。雖然我國的3D信號通過衛星傳輸覆蓋全國,再通過有線電視網加密進入廣電系統。但是用戶依舊需要擁有有線電視高清網絡、高清機頂盒和3D電視機、3D眼鏡,才可以免費觀看。哪怕是3D產業發展走在前列的上海,也只有不到30萬臺高清機頂盒。硬件限制,導致很多家用3D電視機,只能另配3D藍光DVD播放器,通過購買3D碟片的形式,觀看3D影視節目。
更大的困擾則來自3D內容的嚴重不足。以電影為例,2011年的國產3D電影累計票房不足5億,其中約4億由《龍門飛甲》一部影片貢獻。相比125億元的總票房,國產3D電影只是一個零頭。而3D電視節目則更加稀缺。由于制作3D內容的人力、資金和設備投入,是制作普通節目的2倍-4倍。標準配置就是4機位,切換較快的體育比賽則要求6個以上的機位。后期剪輯加工時,還需要協調影像的左右眼視差、垂直視差等指標。哪怕為內容配上字幕,也需要考慮層次遠近,是不是和3D影像的主體層次一致。
除了技術和內容,電視的觀看習慣,也將是3D產業發展必須面對的挑戰。3D電視觀看的最佳距離,理論上是電視機屏高的3倍左右,要比現在許多觀眾習慣的距離近不少。同時,3D觀看容易受到光線、距離、觀看角度等影響。觀看方式的轉變,讓很多人并不看好客廳普及3D。索尼公司曾表示3D圖像的最大的樂趣在于具有現場感,如果是看足球比賽,就覺得自己正站在綠茵場上。但是,除非有球員將球踢向攝像機,否則這樣的效果并不明顯。所以游戲開發依舊是目前3D電視的最大應用之一。
業內有個3D電視節目案例,能說明技術、內容、習慣分開看都不是問題,但是結合在一起卻出現問題。一位專家點評試看的3D節目時表示,有個健身操的節目,制作相當精良,觀摩的時候很有現場感,很多觀眾都躍躍欲試,想和教練一起動起來。但是有一個非?,F實的問題:如果觀眾戴著3D眼鏡運動的話,一方面那個眼鏡太重了,另一方面,只要觀眾一搖頭,就會看不清3D畫面。
巨大的節目內容壓力,以及較長的市場培育過程,讓許多業內人士無法給出“3D革命”的時間表。作為傳統娛樂的龍頭老大,只有依靠技術和內容的捆綁提高,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才能夠真正帶動3D電視和電視機市場的革新。
云電視
標榜從智能電視“升級”而來“云電視”,去年成為家電業最熱衷的概念。隨著上海百事通上市推出“一云多屏”,“云電視”產業的真容才“撥云見日”。云電視比的不是電視,而是電視連著的云。
2011年“云概念”大行其道,還被一些家電產業人士稱為云電視元年。去年下半年海爾、海信、創維、康佳、長虹、TCL6家國產彩電巨頭,相繼推出了自己旗下的“云電視”。如此密集地主攻同一款商品,在國內彩電行業從未有過。不過,云電視是否能在今年繼續“給力”,業內人士意見并不一致,單從家電產品角度考量,很多人認為看似紅火的“云電視”,其實是概念大于實際。
真正的云電視必須具備4個標準,并不是從商場里抱一臺電視機回家就萬事俱備。云電視必須擁有針對每個用戶的“云端數據庫”。有了數據庫才能將原來每家每戶的打井取水,變為自來水廠供水。讓電視機變為可隨時點播、暫停、繼續、回看的平臺。其次,真正的云電視還必須支持用戶通過手機、電視等多個設備上傳、分享,或者轉發、評論一些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源,以實現用戶和電視之間的互動。再次,云電視還必須擁有拓展應用,比如可以通電視購物、繳費、查詢信息、收發郵件等。最后,云電視還得會自我更新,一些新增的服務內容和應用,可以像計算機通過網絡下載軟件一樣,被云電視從云端下載。這樣云電視才不至于在電子產品更新很快的時代,因為軟件bug成為“磚頭”。
判斷云電視是真云還是“浮云”,業內人士表示,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購買云電視時播出的云內容和云應用,是否能在網絡手機、掌上電腦上查到。如果可以,說明電視的確連著云端的內容和服務。如果不可以,說明所謂“云電視”的背后沒有云端服務器支持,不過是一臺“浮云電視”。
對于同質化程度很高的電視機行業本身,挑選接入的云才是今后競爭中最需要關心的問題。對于習慣于比較高清,比較音效挑選電視機的觀眾而言,云電視最需要比較的其實是那朵接著的“云”。用戶不用在意云電視提供的內容和服務來自何方,只需要考量高速和豐富程度。去年12月29日掛牌上市的百視通,將目標之一定位于打造集合電視、手機、計算機、移動智能終端等多屏聯動的“一云多屏”智能媒體計劃。
云競爭成為今年電視競爭的主戰場之一。云競爭一比存儲內容,二比響應速度。未來的云電視很可能出現品牌不同,卻連著同樣一朵內容云、服務云的情況。業內已經形成的共識是,沒有必要每個品牌的云電視都去創造或啟動自己云的服務?,F在國內的一些云電視內容供應商,就已經將云服務“外派”給諸如亞馬遜等內容提供商。后者可以完成包括編解碼在內的內容超市化服務。而包括百事通在內的“廣電新媒體”,也開始依托電視臺將新聞、體育、影視劇納入自己的內容云,然后再和家電企業合作,實現真正的云電視服務。未來,云電視很有可能成為目前類似手機或者蘋果應用的模式,由多個運營商和企業分別負責內容和平臺,而運營商和企業之間需要明確的則是分工和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