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近來,臺灣島內就馬英九當局有條件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問題引起很大爭議,甚至演變為政治風暴。許多人不解,美國為何非要臺灣“吞下美國牛肉”?馬當局為何敢冒政治風險做出“有條件開放的政治決定”?為何中國大陸、香港沒有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而臺灣非要開放?其實,問題并不復雜,這是國際關系大框架與臺美特殊關系決定的必然結果。
目前進口美國牛肉的國家或地區很多,但大中華地區的中國大陸、香港與臺灣地區卻均未進口。于是包括民進黨政治人物在內的不少人質問馬當局,大陸、香港不進口美國牛肉,為何臺灣要進口?這就是國際層面的大戰略問題。這些人為何不問,在東亞地區,政治地位遠在臺灣之上的日本與韓國可以進口美國牛肉(盡管也是有條件進口),臺灣為何不能?問題就在這里。在東亞地區,日本、韓國與臺灣地區都是美國的盟友,一直追隨美國,政治經濟上也受制于美國,它們構成一個軍事政治同盟或準軍事政治同盟,美國是老大。美國牛肉打開東亞地區市場,是美國重要的經貿戰略。在美國看來,日本、韓國都接受了美國的牛肉進口(盡管內部也曾有激烈的爭議),一個小小的臺灣還敢于同美國對抗?還敢于不聽從美國的指揮?這讓身為老大的美國顏面何在?美國怎會吞下這口氣?當然不會。況且在臺灣這次“大選”過程中,美國從一開始就傾向支持馬英九,并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當選后的馬英九不能不有所回報。這本身就是一種簡單不過的政治交易。如果是民進黨執政,也會有同樣的結果。因此,美國牛肉要占領臺灣這個市場(臺灣的美國牛肉進口量與整個歐洲相差無幾)是既定目標,是不能容忍臺灣有任何借口與拖延的。
有人會問,中國大陸與香港沒有進口美國牛肉,為何臺灣非要進口?很簡單,中國大陸不是美國的盟友,而是戰略對手,在經貿問題上是伙伴也是競爭對手,政治經濟決策不會受制于美國。大陸要不要進口美國的牛肉,大陸說了算,不是美國單方面的施壓所能決定的。香港已回歸中國,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更有其特殊性。這就是為何美國牛肉先后攻陷東亞的日本、韓國與即將攻陷臺灣,卻一時無法打開中國大陸與香港市場的重要原因所在。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在相繼攻陷日本、韓國與臺灣之后,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國大陸與香港等極少數尚未進口美國牛肉的地區。這也是美國的經貿大戰略之一,但卻是中美之間的另一種政治經濟博弈,情況完全不同。
馬英九當局為何冒很大政治風險,向美國低頭,決定有條件進口美國牛肉?當然也是臺美特殊關系下的必然結果。在法理上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海峽兩岸處于分裂狀態),但就現狀觀察,臺灣實際上一直受美國控制,臺灣當局只是名義上的管理者,美國才是幕后的“大老板”。臺灣領導人在重大事務尤其是涉外事務問題上必須聽從美國的,不敢公然反抗或違背美國的政治意志。進口美國牛肉,就像購買美國武器一樣,美國說了算。臺灣哪一個領導人、哪一個政黨敢于說“不”?況且,臺灣要不要維護與美國密切的經貿合作?要不要與美國簽署TIFA?顯然,臺灣是沒有多少資本與美國進行對抗的,一切都是被動的,主導權在美國。這是國際關系格局及中美對抗戰略格局下臺美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臺灣開放進口美牛肉是遲早要面對的問題,只是時間與時機問題。上次臺美達成的美國牛肉進口協議在島內受阻已引起美國的強烈不滿,讓美國感到羞辱,這次決不會再讓步,況且是在臺灣大選之后又是美國大選之際,美國一定要讓臺灣將美國牛肉吞下去。
從臺美牛肉進口問題的爭議中可以發現,臺美是盟友關系,但在經濟利益面前,美國絕對是不會吃虧的,更是不會對臺灣“讓利”的,而是不斷要臺灣對美國“讓步、讓利”的。而在海峽兩岸經貿往來與合作中,臺灣明確提出“多要少給”,不讓步、不讓利,反而是大陸不斷“讓步”與“讓利”,才讓兩岸在短期內達成諸多經濟合作協議。臺灣當局與臺灣民眾對此不知有何感想?不知能否從中得到啟示與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