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英

“所謂結構性減稅就是要調整稅收的結構,有增有減,重在減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他說減稅也是一種積極的財政政策,對刺激經濟增長,對縮小收入差距、擴大內需、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是一劑良方,能有效傳遞政府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政策思路和政策導向。
2012年的減稅政策已于近日公布,財政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戴柏華表示,今年將延續2011年稅改方向,將從5個方面進一步實施減稅:減輕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稅收負擔;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力度,落實新的個人所得稅法,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和調整稅率結構;穩步推進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擴大物流企業營業稅差額征稅試點范圍;實施較低進口暫定稅率等。
“看起來,今年‘減的意圖和方向已經相當明確。我覺得那些正在試點的可以加快推廣速度,而且有些稅種的稅率還可以再調低。”許善達說。3月“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透露,在2012年預算報告里面做了3500億的減稅規模,規模遠比去年大得多。結構性減稅已經成為“十二五”期間財稅工作的重中之重。
結構性減稅的提法在中國已經存在將近10年的時間,近年來也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結構性減稅措施,如企業所得稅兩稅并軌、增值稅轉型、停征利息稅、降低股市交易印花稅、提高個人所得稅中工薪收入“起征點”及改進稅率設計,提高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等等。從財政部提供的今年前兩個月的數據看,個稅減負的效應顯現最為明顯。財政部公告稱,前兩個月我國個人所得稅總計1409.79億元,同比減少57億元,下降3.9%,主要受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減收影響。
但問題是,大多數人仍然覺得稅負過重,減負空間很大。以個人所得稅為例,雖然相對于其他稅種來說,個稅減負效果顯現,但就整個2011年來看,個人所得稅實現收入6054.09億元,同比增長25.2%,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6.7%,仍高于2010年的6.6%。如此來看,個稅總的趨勢仍屬于上漲范圍。
與此同時,2011年企業所得稅實現收入16760.35億元,同比增長30.5%,比上年增速加快19.2個百分點,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18.7%。此前許多經濟學家分析表示,中國目前企業的稅負較重,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和活力。
3月6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表示,今年將進一步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
“稅收其實就是一個杠桿。我們談結構調整,就是通過稅來調整,比如新能源、環保,我們就可以降低稅率,然后扶持它的發展。再有,就業的扶持,比如一些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我們通過降低它的稅率,他們解決就業可能就相對來說容易一些。整個來講,我們要刺激消費,怎么刺激消費,讓大家有錢,讓務工者有錢?那么讓企業把稅先給降下來,務工者有了錢以后,買東西也相對便宜以后,這樣消費就上來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說。
目前正在上海試行的營業稅改增值稅被認為是中國結構性減稅邁出的重要一步。
增值稅是中國的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是對銷售貨物等單位和個人就其實現的增值額征收的稅種。2009年,中國對增值稅進行改革,允許企業繳納增值稅時抵扣其購進項目所含增值稅,相關企業稅負有效降低。
營業稅是對企業營業額的全額征稅,不存在抵扣,不可避免會產生重復征稅的問題。
許善達解釋說,營業稅是比較便于征收的稅種,只要有流轉環節就要征稅,流轉環節越多,重復征稅現象越嚴重。增值稅替代營業稅,允許抵扣,將消除重復征稅的弊端,也有利于減輕企業稅負。全國工商聯常委、上海均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均金對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解說更為形象,“比如一個企業,生產出一臺設備,政府征收營業稅,然后另一家企業購買并使用這臺設備,另一家企業又要交一遍營業稅。這就造成了一臺設備的重復征稅,現在營業稅改增值稅是什么意思?就是當企業購買并使用這臺設備的時候,可以把這臺設備的增值稅抵扣出去,不交稅,這樣相對來說,購買設備的企業的稅收整體是下降的。”
許善達說,從國際經驗來看,絕大多數征收增值稅的國家都是對貨物和勞務共同征收增值稅,可以說,以增值稅取代營業稅是中國稅制改革的一個方向,有利于稅制完善。
據許善達介紹,上海服務業比較發達,而且是全國交通運輸的樞紐和中心,因此在上海試點增值稅“擴圍”具有典型性,有利于總結經驗并向全國推行。為了避免重復征稅,完善整個增值稅抵扣鏈條,選擇了交通運輸業作為試點行業。
但是,王均金也注意到“營改增”中的問題,“上海原來交通運輸業營業稅為3%,服務業收取5%,但‘營改增后,交通業變為11%,服務業變為6%,這樣一來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的稅收并未減少而是增長了,企業負擔實際上是增加了。”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定,在現行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的低稅率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
《中國企業家》最近針對稅制改革進行調查顯示,高達63%的被調查企業認為自身的稅負較重,九成被調查企業認為結構性減稅不到位。專家們分析這其中的癥結就在于,以往實行的結構性減稅措施,要么減的是一些不太重要的稅種,要么減稅的力度還是偏弱,要么在減稅的同時又增加了稅。
3月“兩會”上,稅改更是成為爭論性話題,一些政協委員指出,稅改目前存在的弊病還包括:有些政策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享受得到的,有些政策則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打折”,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被有些地方用“一手拿胡蘿卜、一手拿鞭子”的方式完全抵消了,甚至減免的還不如通過其他渠道收的多。
許善達表示,稅制改革任重道遠,還需要在稅收制度的設計、稅法制定、稅種選擇等多個層面進行完善,但減稅一定是大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