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英
素有“小憲法”之稱的《刑事訴訟法》經歷了1979年的制定,1996年的“大修”,并在今年的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再次修訂。這次修改使“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理念在科學化、規范化、具體化的條文中得以體現和落實。
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向社會公開,廣泛征求意見,彰顯了中國立法機關在法律修改過程中對民意的尊重和吸納。
凡看過歐美法庭或警匪題材影視作品的人都會對這段臺詞很熟悉:當警察抓到犯罪嫌疑人時,一定會首先向他宣布“你有權保持沉默;如果選擇回答,那么你所說的一切都可能被用作呈堂證詞;你有權在審訊時由律師在場陪同;如果你沒有錢請律師,法庭有義務為你指定律師”,然后才將犯罪嫌疑人帶回警察局。這就是“米蘭達規則”,也叫“米蘭達警告”。它是聯合國司法準則之一“反對自證其罪原則”在美國的具體化。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中增加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定。這既是與國際接軌,更是中國立法保障人權的重要體現,特別是體現出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的尊重與保障。
盡管本次刑事立法中沒有“沉默權”的表述,但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已經包含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不被強迫自己證明自己有罪的權利。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不想陳述自己有罪的事實時,公權力機關不得強迫其陳述,如果出現了“強迫”他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行為,那么以這種方式取得的證據將處于一種非法的狀態,就有可能被相應的司法機關排除掉。
我們普通百姓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罪,往往是憑生活經驗做出事實判斷,雖然這種判斷有時是正確的,但是法庭要認定一個人有罪,必須要經過嚴格的程序,有確實、充分的證據來支持,做出的裁判才能更客觀、更公正。
為了保障人權和追求司法公正,我們只能先假定所有的人都是無罪的,除非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有罪。在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情況下,法庭代表國家對一個人做出有罪的判決就可能是錯案。
訴訟,俗稱“打官司”,打官司就是打證據,用證據來證明已發生的事實。在民事訴訟領域,是誰主張誰舉證。啟動訴訟的人要拿出相應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請求合法有效。刑事訴訟,關乎人的自由與生命,絕大多數刑事訴訟的啟動權是代表國家公權力的機關來行使的。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規定,要求啟動刑事訴訟的公權力機關有義務收集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證據。在公權力機關收集證據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強迫自證其罪,公權力機關不能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正確理解這次入刑的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可以得出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沒有義務幫助對方獲得用以反對自己的武器,另一方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取反對對手的武器的結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刑事訴訟中的控方放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依賴性,從而減少刑訊逼供等非法方式獲取口供的情況。
那么,如何理解“如實陳述”呢?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與如實陳述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呢?
不被強迫自證其罪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一項權利,該項權利不排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明知自己有犯罪行為,即使自己不供述,控方也能找到相應的證據,為了追求從寬處理,選擇如實陳述。這是其選擇的自由,在沒有強迫下選擇了如實陳述“自證其罪”,也可以看做是對其權利的一種尊重和保障。
由此可見,只有將人權保護理念融入可能暗含權力濫用風險的每一道程序細節之中,才能在國家追訴犯罪中構筑起牢固的私權防線。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入刑便是一道有力的私權防線。
人權與公權,公正與效率,觀念與制度,糅雜在一部刑訴法修正案草案中的諸多宏大話題,牽動著法治路上行人的復雜心態。如何保障國家追訴犯罪的效力與權威,同時盡量縮減權力濫用空間,最大程度確保無辜的人不受追訴,這是公民的普遍期待,也是修法不可偏離的核心目標。
(作者為北京市英島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