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結束那天中午,記者在北京前門一帶的胡同里采訪,溫家寶總理答記者問還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進行。兩位退休工人在一個小飯館里吃飯,邊吃邊議,物價、民生、消費是主要議題。由此看來,不論是在人民大會堂,還是代表、委員的駐地,會里會外,街頭巷尾,擴內需促消費成社會關注的關鍵詞之一。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就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斷優化投資結構。
當美國的經濟發展前景不確定,歐債危機的陰云也在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歐洲揮之不去的時候,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外貿顯現出出口增長乏力。外需乏力,我們只能寄希望于擴大內需。但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地區發展不平衡、房價過高、工薪階層收入過低等一系列問題卻又成了中國進一步提振內需的現實障礙。此外,中國還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緊缺、虛擬經濟存在泡沫化風險、社會體系不穩定等現實問題。因此,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方針,是今年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唯一選擇。
擴大內需促消費的根本之計在于讓普通消費者手中有足夠的可支配收入。只有擴大廣大群眾的實際收入才是根本之策,而這需要機制與體制的雙向改革。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鼓勵居民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積極發展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加強城鄉流通體系建設,完善政府儲備和商業儲備體系,穩定農產品價格,控制食品價格過快上漲。考慮擴大民營資本在金融、農林、教育、醫療等產業的比重,提升農產品價格吸引農民重返田地等。
由此看來,擴大內需成為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共識,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首次提出要積極發展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再加上國內信息基礎建設,國內信息消費有望迎來發展的春天。
50年前,雷鋒同志逝世。對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雷鋒是一個符號,是“為人民服務”的象征。50年過去了,現在的年輕一代對雷鋒是陌生的,對雷鋒精神的傳承難以持續。今天,社會再次掀起了學習雷鋒的高潮。為什么學雷鋒?學雷鋒學什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對此,可能每人都有不同的回答。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從人類對善的追求來看,雷鋒是人類的道德英雄,人們需要以這種“精神原型”為內核,為中國人構建一個精神家園,為深刻轉型的社會,尋找一種心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