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惠
沙漠常常被視為環境惡化的產物。很多人甚至設想,如果地球上沒有沙漠,而處處都是森林的話,那將多么美好啊。可是,如果沒有了沙漠,地球真的會更好嗎?也許,問題并沒有那么簡單。
如果沙漠不見了,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就會出現新的問題。樹木雖然優點很多,比如能涵養水源,能調節氣候,還能減少噪聲,但是,有的時候樹木也并不是那么可愛。它們在捕獲和吸收陽光的同時,還會將熱量傳輸到空氣中,以便為自身降溫,這樣的結果就是:使地面溫度升高。
樹木本身雖然可以通過吸收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氣中散發的熱量,可是這個過程極為緩慢,至少要花數十年的時間。但是有了沙漠,這個過程就不會這樣拖拉了,因為它們反射陽光和輻射紅外線的能力較強,有助于散熱,可以起到快速降溫的作用。包括沙塵在內的大氣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到地球的太陽輻射,大約能抵消掉因工業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變暖升溫值的20%。
沙漠在對地球濕氣的交換方面,也充當了重要角色。此外,沙塵暴所挾帶的堿性沙塵,也大大減少了北方的酸雨。如果沒有沙塵暴帶來的堿性沙塵的中和,中國北方將和南方一樣多酸雨。沙塵暴還給很多地方帶去了養分。夏威夷當地肥沃的土壤,有許多養料成分都來自遙遠的歐亞大陸內部。兩地相隔萬里,普通的風是無法將內陸的塵埃吹到這么遙遠的地方的,而正是沙塵暴,將細小卻包含養分的塵土攜上了3 000米的高空,穿越了大洋,再像播種一樣將它們撒下來。除了夏威夷群島,科學家還發現,地球上最大的“綠肺”——亞馬遜熱帶雨林也得益于沙塵暴,它的一個重要的養分來源也是空中的沙塵。
不僅如此,世界上的石油大都在沙漠地帶,許多其他礦物也產在如沙漠這樣的干燥地區。鹽灘上有很多水蒸發之后留在表面的礦物質,如石膏、鹽等。從硼砂和其他硼酸鹽提煉出來的硼,是玻璃、陶瓷、搪瓷、農業化學制品、軟水劑、西藥等的基本成分。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的塞爾斯湖是一個著名的干鹽湖,那里已出產的礦物價值就至少有10億美元。還有鈹、云母、鋰、黏土等許多非金屬物質,也都出現在干燥地區。
時代倡導低碳經濟,沙漠盛產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而只有森林的地球會讓這兩樣都變成星際神話。而且,我們有一天會懷念沙漠,僅僅因為那里少有居民,利于資源開發。
總之,如果地球上只有森林的話,我們將損失大量的潛力資源。
所以,沒有沙漠的地球是可怕的。沙漠是維護地球生態循環的一份子,同時也是為人類準備豐富能源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