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熙早
2012年2月16日清晨,南岸區帝逸菜市場。
“咔噠咔噠……”隨著市場卷簾門被管理員拉起,上百盞日光燈照得白色的防滑地板亮堂堂的。
商販陸續進場,在各自的分區擺攤:肉販抓起一大塊五花肉,掛在攤前的鐵鉤上;菜販捧出蔬菜,整齊地鋪展開;魚販抬起大盆,把新進的鯽魚倒進水池……每個區都有醒目的標志。
市場內的LED顯示屏亮起,開始滾動播報當天的各類菜價和各類菜品的農藥殘留檢測結果。
“現在的菜市場跟超市一樣,買得放心。”住在附近的杜老太樂呵呵地說。
“馬路市場”
南岸區四公里菜市場亂哄哄的。
“快把你的魚內臟弄走,臭烘烘的,別人都不愿意買我的菜了。”菜販喻大群向魚販抱怨。
“市場是你家的么?有本事進超市賣去。”魚販子指了指馬路斜對面的永輝超市。
“你……”喻大群被噎得說不出話來。
這樣的爭吵在一年前并不少見。
三年前,喻大群來到四公里菜市場賣菜。第一天到菜市場,喻大群就被一陣惡臭熏倒了。她的攤位不遠處是一個魚攤,由于沒有沖水設備和排水設施,魚販宰殺完魚后,內臟就堆在一旁,散發出陣陣腥臭。而在菜市場門口正上方,是一個長期缺乏管護的公共廁所。
糞便味、魚腥臭夾雜著腌制品的味道,形成了獨特的“菜市場惡臭”。
附近的居民都把到菜市場買菜當成一件苦差事。
“也沒人管一管。”喻大群對菜市場管理的全部印象就是:每個月,市場管理人員都會準時來收攤位費。
菜市場的管理涉及到商品流通、工商管理、食品衛生、農業、城市規劃等多個部門,但卻一直缺乏“主心骨”部門牽頭管理。于是,菜市場成了各部門管理的“金三角”地區。這催生了不少“馬路市場”。
江北區石馬河街道金果園小區的周邊馬路就形成了一個小市場。
“菜市場就像垃圾場。”小區居民張素芳抱怨說,“環境差不說了,占道經營讓我們出行很不方便。”
菜市場的問題進入重慶決策層的議事日程。市領導要求扭轉菜市場“臟亂差”現狀,讓全市菜市場“干凈衛生,上檔升級”。
2010年10月14日,全市城區菜市場專項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召開,成立了全市城區菜市場專項整治領導小組,在市商業委員會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菜市場雖小,卻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是民生大事,對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質量意義重大。”市商委主任周克勤一針見血地說。
主城各區政府“一把手”紛紛立下“軍令狀”,一場菜市場整治戰役就此打響。
硬件上檔
去年底,張素芳和老伴迷上了逛菜市場,每天都要到菜市場轉上一圈。
兩位老人踏著黑色大理石門檻,在“小心地滑”提示牌的溫馨提醒下,進入南橋麗景菜市場。
銀灰色的防滑地板干凈亮堂,蓋有不銹鋼網蓋的排水溝四通八達,大理石鋪墊的攤位臺面干爽整潔……
蔬菜區、肉類區、干副區、水產區……菜市場按功能分為八大區域。置身市場之中,聞不到刺鼻的異味。
“新修的菜市場比超市還漂亮。”張素芳說。
2010年11月,在全市統一部署下,江北區石馬河街道“整編”了轄區內的金果園等兩個“馬路市場”。隨后,政府投資約200萬元,在南橋麗景小區裙樓規劃了一個1800多平方米的菜市場,嚴格按市政府要求的“標準化菜市場”模樣打造。
為了讓“標準化菜市場”整治有章可循,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城區菜市場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明確了基礎設施、布局分區、環境衛生、食品安全、市場管理的具體整改標準。同時,市整治辦制定了菜市場分類驗收標準,市城鄉建委制訂了主城區示范菜市場室外改造和驗收標準,為整改工作提供了依據。
“地面、內墻、柜面和柜臺立面貼磚,地面防滑”。
“柜臺寬度0.75m—0.9m、高度0.7m—0.8m左右”。
“柜臺靠通道外側邊沿應設擋水凸邊,高度不低于5cm”。
“水產、畜禽、肉類污水排放口設置隔離過濾處理設施”。
…………
精細化的標準讓“標準化菜市場”得以在全市快速復制。
喻大群再也沒有和魚販“干架”了。
如今,南岸區四公里菜市場的排水系統修繕一新,公共廁所由專人管護,水泥地面也換上了防滑地磚……
“現在,許多居民都愿意來我們這買菜了,出手還大方得很。”喻大群笑呵呵地說。
管理升級
2012年2月16日清晨,南岸區帝逸菜市場。
市場質檢員黃梅開始對攤位挨個取樣。
“楊哥,檢測一下你的蘋果。”黃梅來到賣水果的楊從紅攤前選取了一個蘋果。
“任哥,檢測一下你的菜心。”黃梅在菜販任明貴的攤上隨機摘下一片菜葉。
取好樣品后,黃梅馬不停蹄地走進檢測室,帶上手套,握著“液槍”伸進試管瓶,提取了緩沖液,然后滴在蔬果樣品上,通過電子分析儀得出農藥殘留抑制率數據。
“楊從紅的蘋果農藥殘留抑制率為20.3%。”
“任明貴的菜心農藥殘留抑制率為28.7%。”
“李澤建的豌豆尖農藥殘留抑制率為29.8%。”
“全部合格。”一番忙活后,黃梅得出結論。隨后,黃梅把檢測結果輸入電腦,通過菜市場的LED顯示屏向顧客公示。
現在,全市的“標準化菜市場”都基本配備了農藥檢測室,并設置專職質檢員,隨時抽查市場內的果蔬產品。
“如今,街道辦事處對我們進行日常監管,我們算是有了婆家了。”帝逸菜市場經理葉寧說,“婆婆管媳婦,媳婦不敢懈怠呀。”
全市菜市場整治行動之后,高規格的菜市場硬件升級倒逼菜市場管理“升級換代”。
市政府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加強城區菜市場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政府、部門、街道和市場業主、經營者的職責。
此外,全市還統一制訂了26個菜市場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上,各區縣自加壓力,不斷細化菜市場管理制度。
南岸區政府督查室牽頭,區商委具體負責,每月評比最佳、最差菜市場,并向“四大班子”和政府部門通報,對街道和市場獎勵前三名,責令整改后三名,并通過愛心市場解決占道經營問題。
渝北區政府每年安排150萬元,由區商委會同相關部門每月對街道和菜市場考核,并按考核等次和市場面積給予獎勵。
大足區成立了市場管委會,配置三名專職人員和七個日常監管員。
長壽區引進菜市場星級管理。
…………
據統計,全市共投入菜市場改造資金6.9億元,453個“標準化菜市場”煥發出生機。
“‘民以食為天,菜市場就是撐起這片天的力臂。”周克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