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燕婷
復旦發展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何愛國博士多年來潛心于現代化研究,2011年推出新作《當代中國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版),對當代中國現代化的重大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系統的、深入的研究,是目前國內中國現代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將會因為以下特點而成為了解中國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與未來的一本重要參考書。
首先,該書從歷史的視角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現代化進程進行了全面梳理和解析。書中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實現現代化目標,從早期自主探索新民主主義現代化,到仿效蘇聯式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逐步走上了一條從學習模仿轉向自主探索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現代化戰略先后經歷了九次演變:新民主主義現代化戰略、學習蘇聯的現代化戰略、“借鑒蘇聯,統籌兼顧”戰略、“趕英超美”戰略、“農工商并舉”戰略、“四化”戰略、“小康”戰略、“全面小康”戰略、“科學發展”戰略。現代化理念和戰略直接影響著一國的現代化實踐,根據我國迄今11個五年規劃在建設重點上的轉移,本書將現代化進程劃分為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三個階段,也即是在政策取向上經歷了從“以工業化為重點,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到“以市場化為取向,重視社會發展”,再到“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完善市場化、推進城鎮化為新的著力點”的三次轉型。現代化是有關現代文明演化和國家發達的復雜的社會現象。本書對中國現代化發展歷程的總結、分析和反思,可以使我們清楚地把握新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脈絡和未來走向,同時印證了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階段性的歷史過程。
其次,該書從理念、思潮、戰略、政策、指標體系等方面對當代中國現代化理論做了全面探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包括毛澤東、鄧小平等在內的幾代領導人都對現代化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毛澤東對蘇聯經典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批評以及“四化”理論的提出,到鄧小平對中國現代性的重構,中國現代化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在評判中借鑒,在借鑒中超越與創新。不論是理念、思潮,還是戰略、政策、指標體系都日益體現出“中國模式”的獨有特色。其中,“改革開放”與 “小康理論”的提出和踐行是中國現代化理論創新和與時俱進的集中表現。正如作者所說,“從‘封閉走向‘開放,既是一種全球化背景下迎接國際發展挑戰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歷史必然”,而小康理論則“突破了僅僅從經濟上看問題的狹隘觀點,把現代化過程看做一個社會全面發展、協調互動與文明提升的過程”。中國現代化理論從重復和模仿到創新與超越,一步步引導著中國走上了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再次,該書在歷史回顧和理論探討的基礎上,對中國當代現代化實踐,尤其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對中國現代化的未來做了前瞻。現代化不僅是一種理論、一種思潮,更主要的是各國在追求國家發達目標過程中的一種實踐。本書對當前我國現代化實踐中出現的大城市化發展趨勢、新工業化思潮、人文化與市場化交融的取向、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逐一分析,并對現代化進程中日益凸顯的農民流動問題做了深入探討。中國是一個后發型國家,在短時期內取得長足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然而,現代化畢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許多發達國家都歷經上百年的奮斗才得以實現,因此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快速推進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農民流動正是伴隨著中國現代化而出現的社會現象和問題。本書對農民流動進行了全面的歷史回顧,并對其進行了多層面的制度解析。作者特別指出,“農民流動是中國現代化之必然與必需。農民的流動化、非農化與市民化是解決中國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完善農民工流動機制,是中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刻不容緩的要求”。
縱觀全書,作者用寬廣的眼光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現代化理念、思潮、戰略、政策和指標體系的演進,并努力在此基礎上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中國現代化的未來發展提供警示和借鑒。此外,本書還對當前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趨勢和問題進行了解析,使全書構成了一個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分析框架。本書不僅在理論上具有開拓性,豐富了現代化科學的理論,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應用價值,可以為我國政府制定現代化戰略和政策,解決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總之,本書是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適時總結,是對現代化科學建設的有力推動,是一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應用價值的力作。
責任編輯: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