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中慈訊:截至2012年5月底,《慈善讀本》已在全國18個?。ㄖ陛犑?、自治區)40多個市(地、州)的近千所中小學相繼推廣,得到了學生、教師及學生家長的普遍認同,惠及學生近百萬。這表明,以“弘揚慈善文化、造福民族未來”為歷史使命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正穩步推進。
以《慈善讀本》贈閱為代表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是中華慈善總會和各地慈善組織立足慈善、依托教育、著眼長遠而共同實施的慈善文化項目,是慈善組織的“種子工程”、“基因工程”。然而,這項活動的科學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無疑都需要看試點學校師生、學生家長對《慈善讀本》及各地“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具體做法的真實評價、實際成效來驗證。
為配合《慈善讀本》的試點,中華慈善總會借助《慈善》雜志這個平臺于今年3月發起“慈善文化進校園”征文活動,《慈善》雜志社近三個月共收到來自四川、陜西、貴州、遼寧等省的25所試點學校的500余篇征文稿件。筆者有幸作為這些征文來稿的初審編輯,第一時間閱讀到這些飽含深情的鮮活文字,引發了多向度的感觸與思考。
一、“赤誠”彰顯民族善根
人們對慈善的體驗,往往與重大的災難相聯系,如“5·12汶川大地震就讓全國人民參與其中,最直觀地感受到了慈善的力量、看到了民族慈善的根基。然而,在平靜的日子里,很難有特別的觸動來引發人們——尤其是孩子們對慈善的深度思索與赤誠表達。由于近年來諸如“三聚氰胺”、“地溝油”、“藥家鑫”、“李陽家暴”、“小悅悅”、“郭美美”等一系列漠視道德、背離人性、有傷善良的事件時有發生,民眾對于道德人心、慈善公益的信心堪憂,甚至不少人發出了“中國人還有救么?”的焦慮。
要救也要先救孩子,他們是民族的未來。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征文來稿反映出學生們對理解慈善、奉獻愛心懷有本能的需求與渴望,《慈善讀本》給他們創造了一次與人性和心靈對話的機遇,學生對善與愛的真誠讓人深感民族的希望:愛心的根沒斷,慈善的火種未滅。
當然,學生的心聲最具說服力,這里不妨原文引用一些來稿中的句子:
“在這個世界上,強者與弱者并存,有幸之人與不幸之人共生。生活中,面對弱者與不幸之人,有些心存善意的人毫不猶豫地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于是乎,這個世界上便孕育出了一種美麗如花的事業——“慈善”,它真是一株株美麗無比的花朵,為這個世界妝扮出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保ǚG蝶)
“人,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我們有困難需要別人的幫助,同樣別人有困難也需要我們的幫助。用真心去對待別人,別人同樣會用真心對待你。我們用愛心包圍別人,別人也用愛心包圍我們?!保_江艷)
“人類永遠是渺小的,脆弱的,只有攜手才能共渡難關。然而人性本善,互助互利是人的本質特征。從事慈善事業的人能夠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保ㄍ跫挝模?/p>
“慈善是一件很偉大的事,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雪中送炭。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溫暖人心的同時,我們自己也獲得了無比珍貴的東西。所以慈善的事我們應該做,我們必須做?!保钚窃疲?/p>
“嗯,我相信,愛會給我們最甜蜜的溫馨,慈善會提供我們最可靠的幸福?!保嚎∶罚?/p>
“慈善是一種真正的分享,讓我們用愛召喚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到慈善中來。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撐起這片慈善的天空,給更多的人帶去陽光和雨露。愿愛的微光不滅,善的藍天長在!”(羅紅)
“慈善事業需要接班人。我們應當接過慈善事業的火炬,將理想和愛奉獻給人類!”(周璇)
“就像莎士比亞所說,僅僅一個人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種浪費。希望每個人都不要因為自己的家境的好壞、地位和權力的高低而將那顆慈善之心忘卻。慈善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一種本性,不要耿耿于自己的得失而或悲喜,還是想想那些比自己更需要溫暖的人吧。心靈的純美,是決定人的價值的第一標準。而慈善,是讓心靈純美最人性的路。”(姚嬌嬌)
……
這樣感動人、鼓舞人的表達在征文稿件中還有很多,每每品味這些詞句,我就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感到知足和愉悅。因為學生的赤誠之心昭示了中華民族的集體善良。
二、“創造”激發教育活力
不少征文稿件是試點學校展示創獲、交流經驗的。這些稿件所反映出的“慈善文化進校園”對于學校的意義讓我們既欣喜也不免感傷?!洞壬谱x本》編寫的初衷是為學校德育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補充,但老師們在實踐中發現,它其實給僵化空洞的德育教學找到了真正的“源頭活水”和“出路”。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現實語境中,德育教學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是缺乏生機。
到底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責任和智力本能的驅使下,不少學校領導、老師在接到《慈善讀本》那一瞬流露出了敏銳嗅覺和自我要求的雙重興奮。各試點學校紛紛以《慈善讀本》為契機、為抓手,將播撒愛心與提升教育品味和教育實效有機結合,創新了德育課堂、豐富了學生的德育生活。
其中,四川省眉山市彭山二小周曉華校長《創生慈善文化進校園的“123456”運行模式》一文將“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落實在有體系、分步驟的可操作層面,以“讓慈善文化升華人格”為主題,愛心教育(讓學生樂于慈善)和感恩教育(讓學生懂得回報)同時并重,做到慈善文化與校園文化、慈善文化與課堂教學、慈善文化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并通過建陣地、建基地、進課堂、進家庭的“兩建兩進”和愛心活動、感恩活動、“四節”活動、宣傳活動、“七個一”常規活動等平臺“將慈善活動融入到校園的每一個時空”。而據最新消息,該校匯集慈善教育六項成果中的兩項已問世。這不能不讓人感受到一線學校在創新教育模式上的激情、效率和潛能。
如果說周曉華的創造在于模式和宏觀布局,那么福州市羅源縣鳳山小學老師們的特色則表現在溫潤和細致入微?!蹲屚杲櫾趷劾铩罚ɡ罘迹?、《用愛心鋪架起信任的橋梁》(林麗琴)、《慈善的意義》(李金釵)、《讓心靈之花美麗綻放》(林穎)、《教孩子學會感恩》(李小娟)等文章展示的正是一顆顆浸潤著關切、飽蘸著深情的心,在這些老師的筆下,慈善教育和以往的德育教學是有明顯區別的,是與學生的生命、生活水乳交融的,接地氣、重人心,教師于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靈魂的傾聽者、呵護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狀態,不是師道尊嚴行將淹沒前的回光返照,而是基于對話、理解、信任的相互尊重,這更接近人性的“教育”是教育的福音、更是孩子們的福祉。鳳山小學的陳欣晨同學對《慈善讀本》及慈善教育的一系列連鎖效果表現出純真的激動,他在閱讀與實踐中真切地感受到“慈善是美麗的、無與倫比的,它閃動著人性最美好的光輝照耀著世界,它來自圣潔的天堂”,并強烈呼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匯成那束圣潔的陽光,穿破一切陰霾,支撐起一片愛的藍天!”
應該說老師們的付出從來都不會白費,不過讓學生對別人的愛心在感受力之外更增一份體驗的過程和表達的自覺與能力,這不能不說是慈善教育釋放出的教育活力和張力。用智慧創新教育方法,用愛心成就學生未來?!按壬莆幕M校園”搭臺,其實真正的主角還是教育,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三、“希望”印證文化力量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分工和方式的差異,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努力把孩子引導、培養成有能力、有道德、有愛心的人。相對于“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式的學校,孩子與家庭的關系更為密不可分,其最終的成?。ㄌ貏e是品德素質的好壞)對于家庭的影響更為巨大。也許一所學校有一批問題學生也不會影響其發展,但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足以葬送整個家庭的幸福。所以從學生家長的來稿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于孩子的品德養成的那份唯有為人父母者才會有的急切、真誠和欣喜。
孩子是家長們的命根,愛是孩子們的救星。這似乎成了“慈善文化進校園”在家長們中引起的普遍共鳴。家長們從孩子在學習《慈善讀本》前后的思想、行為變化中體會到“愛”的植根對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塑、良好習慣的養成的助益,也從慈善教育中看到了希望、嘗到了甜頭。反過來,他們又參與、配合學校的慈善教育,家庭和學校更自然地凝聚到一起。這種積極局面的形成都得益于慈善教育的感召,也印證了慈善文化的力量。
王智昊家長告訴我們,“愛心教育對小學生尤為重要。因為教育應該從小抓起,而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教育可以讓他們及早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洞壬谱x本》正好補充了小學生道德素質教育課本的內容,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從小擁有愛心,付出愛心,傳承愛心……”
丁穎忻家長在來稿中感嘆,“讀《慈善讀本》,如同心靈進行了一次滌蕩。從講述什么是愛,到采擷歌曲、甄選圖片、組織活動……既形象具體又豐富翔實地告訴我們如何體悟愛、付出愛、進行愛心教育。讓我們一起出發吧,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人人都不是局外人?!?/p>
王思語家長堅信,“只要我們從‘心出發,給予愛和尊重,每個孩子都可登上‘心靈的慈善榜;心中常存善念,我們都會活得輕松些,會覺得這個社會有溫情。具有愛心的孩子會善待自己,珍惜寶貴的時光,矢志進取;具有愛心的孩子能善待他人,體貼別人的痛苦,廣交朋友;具有愛心的孩子會善待世界,注重溝通,付出愛也得到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們對愛的首肯是對慈善教育的最大支持,這也預示著中國社會的慈善因子正在一點點激活、慈善生機正逐步煥發。
正如胡天雄家長所言,“這世上無所謂善大善小。行再大的善,再小的善,都是要從我們的良心出發,都是要我們把他人、把弱者平等地置入自己的心目中,而問題的關鍵在于你去做還是不做?!钡鸽S著“慈善文化進校園”的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公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慈善這份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中來,讓慈善事業迎來一個更加明媚和有活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