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媽媽的熱情在全村是出了名的,她是那個年代鄉村里為數不多的高中生,還是鄉里小學的一名教師,所以被大家公認為是個“文化人”。村里人只要有需要識文斷字的事情都會來找媽媽,而媽媽總是竭盡全力地幫助大家。
誰家的孩子該上學了,媽媽會提前去和孩子的父母打招呼;誰家在外地的親人寄來了信件或物品,媽媽會第一時間帶給他們;誰家里吵架了,媽媽會去當難斷家務事的“清官”;甚至有的人家孩子找對象也會拉著媽媽去幫忙把關。對待這些平凡之事,媽媽樂此不疲。記得村里有兩位老人家里出了些狀況,暫時沒有居住的地方,媽媽就主動騰出兩間房屋讓給老人居住三年,老人臨搬家前拉著媽媽的手幾度哽咽。
正是媽媽的善舉,讓我們兄妹得到了一輩子都享不盡的愛。有一年冬天,哥哥開著當時挺時興的四輪拖拉機去給別人拉貨,很晚了哥哥也沒回來,媽媽著急得在院子里轉來轉去。那時沒有電話,更沒有手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終于等來了消息,這個消息卻給了媽媽當頭一棒,和哥哥一起拉貨的人來家里說,哥哥的車在下一段陡坡時側翻了,翻進路旁的溝里,哥哥被卡在車里還沒出來。當時年少的我除了哭沒有別的反應,我也已記不清當時媽媽是怎么和那個送信的人走的,但是我永遠記得媽媽事后對這件事情的敘述:媽媽和那個送信人搭車趕到距家幾十里外的出事地方,眼前的景象讓媽媽驚呆了,可能是送信人路過村子時把哥哥出事的消息告訴了村里人,也可能是大家通過別的途徑得知哥哥出事,當媽媽趕到時,出事地黑壓壓地站了一片人,個個都是熟悉的身影,個個都是親切的臉龐……大家齊心協力把哥哥從車里救出來,送進了醫院,又把哥哥摔爛的車拉到修理廠。爸爸在外地工作,家里的頂梁柱就是媽媽,可媽媽也是分身乏術,整個事情的處理都是鄉親們在幫忙,媽媽只是跟隨著哥哥去了醫院。講著講著媽媽不禁淚流滿面,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現出當時大家克服重重困難,把哥哥從側翻的車里救出來的情景。
我們兄妹認為媽媽是家里的頂梁柱,而在鄉親們的心目中,媽媽是個善良的人,平時都是她默默地幫助大家,此刻她家里出了這么大的事,鄉親們來了,都來了。講完后媽媽非常鄭重地對我們兄妹說:“孩子,記住吧,這份情,要銘記一輩子。”知道感恩的人更值得尊重。
媽媽的愛不僅僅是對待家人,她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著身邊人。在平凡的生活中竭盡所能地幫助別人,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這何嘗不是一種善舉呢?
(本文作者系四川省彭山縣第二小學學生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