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鈺雯
當天邊的一縷陽光照在身上,你會覺得心里暖暖的,會不由得體會到一份濃濃的幸福感。我們在美好生活中,可以享受到這樣的幸福,那些貧窮的孩子們呢?那些弱勢群體呢?他們就不應該擁有嗎?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向他們伸出援手,將溫暖傳遞到他們心里,讓他們收獲幸福。
也許在平常生活中,我們無法接觸到大批弱勢群體,但我們能真正地了解這些人,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幫助他們。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慈善”,中國古代,“慈”與“善”是兩個詞,“慈”的本意為父母之愛,后引申為“愛別人”。《新書·道術》曰:“親愛利子謂之慈”,“惻隱憐人謂之慈”。“善”的本義是“吉祥”、“美好”。許慎在《說文》中解釋:“善,吉也;從言從羊”。后來,慈善并用為一個詞語,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那么,為了那些弱勢群體能夠擁有美好的生活, 1990年9月5日,鄧小平為“希望工程”題名。“希望工程”是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于1989年發起的一項公益事業。
在我國,每年都舉行“十大慈善家”評選,我也是經常關注的。每當聽到他們的善行義舉,我都會不禁落淚,在這個社會上,好人有許多,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這個社會更加美好,為了能讓那些弱勢群體心里照進一縷陽光,充滿了幸福感。你知道有“江蘇首善”之稱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嗎?他就是這樣的人。他愿意將他遺產的90%捐給社會,且很快就去進行公證。同年,陳光標入選2009年“全國道德模范”,充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影響整個公益領域,讓每一個人了解“慈善”,自愿加入慈善的行列。當然,像他這樣的“仁富人物”還有不少,他們不僅有一個會賺錢的大腦,還有一顆善良的心。
在《慈善讀本》中,我讀到一篇文章《饑饉三十》,這是一項起源于1971年的活動,當時一群加拿大年輕人自發禁食36個小時,為埃塞俄比亞的難民籌款。現在這已成為一項慈善活動,“饑饉三十”的籌款所得用來援助亞洲和非洲發展中國家的饑餓人群。而我們每天都有飯菜可以填飽肚子,甚至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可是我們還每天抱怨飯菜不好吃,是不是一種不知足的表現呢?如果你不喜歡這些飯菜,那么請想一想那些饑餓人群,你眼前的飯菜是不是他們企盼的人間美食呢?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充滿了慈善之舉,每年都會有捐款、捐物活動,我們都能為了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通過一些媒體輿論,我們了解到許多負面新聞,也許有人會有顧慮:我的善舉會真正的對他人有幫助嗎?我們究竟要不要做慈善呢?當然要、一定要,因為我們的善舉向社會證明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陽光,都愿意給別人的心中分享一縷陽光,讓所有人收獲幸福。
慈善就是我們生命中必定會做的一件事,是我們心中的那縷愿意和他人分享的陽光。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一起為他人分享那縷陽光,為他人的生活獻出自己的力量!
(本文作者系遼寧省大連市第七十九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