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
“愛”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愛心”教育則是學校開展德育活動的基礎。一個從小就懂得關心父母、愛護他人的孩子,也一定會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長大后更加熱愛祖國,關心愛護周圍的一切。而一個有愛心的人,也能與更多的人合作,獲得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多的成功。 對小學生正確進行愛心教育尤為重要。
在學校教育中有一句經典的話叫“細節決定成敗”。對小學生的愛心教育也應如此。本文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探討怎樣從細節處培養孩子的愛心。
一、小手拉大手,渲染愛心教育的氛圍。
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的道德養成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父母在家中言行不當而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將會使學校的教育效果付諸東流。因此,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要努力爭取家長的配合,繼而培養孩子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開展《慈善讀本》進校園活動以來,我便和多位家長進行了溝通,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體貼別人,那么作為父母的你也應富有同情心、能體貼別人。以自己的行動來表示對老人的孝敬:飯好后先叫老人落座,買東西時不要忘了家里老人所需,老人生病了要關心,對老人說話要輕聲細語……同時,家長還應該給孩子提供實踐的機會,孩子喜歡展示能力,可以分配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布置餐桌等。父母可以制作一個進度表,讓孩子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務。當孩子問為什么自己要做家務時,家長耐心回答說:“我們都是家庭成員,幫助家里做事,其實是在幫助自己。”遇有為難的事情試著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出主意想辦法。久而久之,愛心和主人翁意識會在孩子身上萌發。
二、在教學中借助文本喚醒學生的愛心。
愛心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喚醒,“人之初,性本善。”一個在正確的愛心教育中成長的學生,相信他一定會愿意為他人付出愛心。我們做教師的要采用多種方法喚醒學生的愛心。
在教學《白樺林的低語》這一課時,通過分析林業工人愛護樹林、甘愿犧牲個人愛好以及默默奉獻的精神,我借機告訴學生:一個人沒有愛心,就無從談責任、講奉獻。林業工人如果沒有對大森林的愛,怎能感動讀者?再試想,像錢偉長、郭明義等“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如果不富有愛心,又何以能感動中國呢?語文課本選取的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教師要抓住這個優勢資源,挖掘教材中的愛心教育要素,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教材中有許多鮮明的藝術形象,那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教師可以通過分析人物的外貌、語言、行為、細節描寫等,以突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并讓學生形成強烈的“愛憎”感。如《尊敬普通人》文中老板、交警、清潔工、建筑工等人物的形象分析,都會引發學生的尊敬之情。
在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寫日記,把日常生活中為他人所做的種種事情記錄下來,如果自己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則從中吸取教訓,如果做了幫助他人的好事則把自己的快樂感受讀給同學聽,喚醒其他學生的愛心。一開始,學生是為了寫日記而幫助別人,時間長了,學生就養成了好習慣,只要身邊的人有需要,就立刻伸出援助之手。
三、教師做好表率,感染學生關愛他人。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用自己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無私的愛,尤其是對后進生、貧困生、單親家庭學生的關愛來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用真情打動學生,用真心感染學生,相信學生會將愛心傳播下去。一個學生智力發育較慢,接受能力較差,我常常在下午放學后給他補課,并適時贈他一個作業本、在文具盒里放一個“你有進步了”等小字條,以此來鼓勵他的學習自信心。并發動學習成績好的兩名同學抽空給他輔導作業,班里其他同學漸漸也能主動幫助他了。我用實際行動來做愛心的實施者與傳遞者。經過自己的努力,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之間關系較為親密,團結互助的風氣較以前濃厚了許多;和家長、老師交流時,他們均反映學生變化較大,會進行換位思考了,懂得關心人、體貼人了。
四、尋找細節,
培養孩子對身邊事物的熱愛之心。
(一)熱愛身邊的朋友。日常自由活動時,學生間常因一些小事鬧糾紛。教師就要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幫助學生化解矛盾,使學生知道別人可能有著與自己不同的感受,引導他們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從心靈深處關心別人、體會別人的困難和情緒,激發學生強烈的同情心。還有當遇到裝運垃圾的大卡車時,可以借助垃圾的形成告訴學生人與人是如何被聯系在一起的:工人生產生活用品,我們消費使用后變成垃圾,垃圾清理工再把這些廢物收集清理。所以,垃圾清理工和其他人一樣,是應該被尊重的。
(二)愛護身邊的小動物。喜歡小動物,這似乎是小學生的天性。從這一點上,正好培養學生憐惜愛護小生命的意識。我鼓勵學生在家養小動物,當好小動物的主人,把自己積累的有益經驗向大家交流。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并不懂得保護動物的大道理,但這種與小動物朝夕相處培養起來的感情,會讓他愛屋及烏般喜歡其他動物,進而愛護他身邊的一切生命。
(三)熱愛身邊的社會活動。在西方道德教育領域中,有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道德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感染獲得的。”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例如星期天幫家長、鄰居干活等。學生在這種良好的愛心氛圍中付出愛的勞動,必將增強社會責任感。
世間因為有愛而豐富多彩;人與人之間因為有愛而和平互助!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把培養孩子的愛心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這個世界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本文作者系陜西省岐山縣城關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