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鏡生
我國慈善事業在國內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走出國門,加強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交流。我們愈來愈意識到,世界上許多民族的慈善理念同各自的文化密不可分,而他們的文化中深層部分往往是這些民族的宗教思想,比如美國,直截了當地稱自己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而貫穿于他們慈善事業中的慈善理念,則多源自他們的宗教經典,有著他們的傳統宗教文化的底蘊。因此,我們要在慈善事業方面增進同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很自然地需要從慈善事業角度,乃至更廣的角度同他們進行宗教對話,以便找到一條有效的相互合作的路。這就要求我們學習和熟悉各民族的文化經典和宗教經典,而非依靠道聽途說,從而對他們的慈善理念和慈善事業的活動方式等有一種不帶偏見和更準確客觀的認識和理解。這是慈善事業廣泛的、健康的國際交流的前提。我們努力以“和而不同”的態度,求同存異,樹立以“仁慈”、“博愛”為基礎的平等相待意識,不斷推進慈善事業國際交流的進程。
在我國,不少人對宗教有著很大的誤解,比如,以為儒釋道是三家宗教。其實,我們查中文大辭典就知道,“宗”是重要的、主要的、尊崇的意思;“教”是教育。在我國,本土意義上的“宗教”是指重要的教育、主要的教育、值得尊崇的教育。儒釋道就是我國傳統上的這樣的教育,都是無神論。有神論的“宗教”一詞是舶來品,各個宗教都是信仰各自的一個“真神”。因為馬克思說過“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于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禁止宗教活動和迫害宗教信徒。我國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路線以后,糾正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極左做法,重新落實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學術界也圍繞馬克思關于“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一論斷進行了討論,認為,不應將馬克思的這句話理解為其主要觀點,也不應理解為對宗教的絕對否定,并指出,在馬克思之前,西方已有不少宗教人士曾用“鴉片”比喻宗教。當時歐洲人民把鴉片視為鎮痛治療良藥。這同經過“鴉片戰爭”的中國人對鴉片的厭惡態度是不同的。愈來愈多的學者擺脫了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片面和教條的理解。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學術界進而通過學術討論,對“宗教是文化”達成共識。一個民族的宗教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而且構成了民族文化的內在精神。自此,我國人民愈來愈多地能夠對外國人信仰的他們民族的宗教有了普遍的理解和尊重;與其同時,也把我國的儒釋道看作是孔孟的教育、佛陀的教育、老莊的教育。比如,我國的香港等地信仰佛陀的民間團體稱“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等而不稱佛教協會;稱修學佛家凈土法門的民間團體為“凈宗學會”,等等,明確地表達了佛教的教育職能和非宗教的特點。我國現今除了非宗教的儒釋道的民間教育團體外,也有信仰基督教等的民間宗教團體。我國現行憲法第36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第36條第二款又進一步具體規定: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均“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第三款還規定“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另一方面,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害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世界各國大多在憲法上規定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或信仰自由(信仰是更廣泛的概念,包括宗教信仰)。但同樣也規定,非正常的宗教信仰不受保護,如借宗教之名進行反國家、反社會的活動。
我們讀閱各民族的宗教經典,會感到,每一個民族的宗教都有一個價值系統。各宗教的經典明確地為人類規定了普遍的道德慈善價值。比如基督教的新教(基督教是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統稱,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公元1世紀,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東部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部自稱公教,即天主教。16世紀時,西部教會分裂,脫離天主教會的一些新教派稱為“新教”。)的圣經中的《加拉太書》中圣保羅向加拉太人說:“至于圣靈所結的果子就是:博愛、喜樂、和平、忍耐、仁慈、善良、忠信、溫柔、節制。這些事是沒有法律加以禁止的。”天主教圣經中的《哥羅森書》講:“你們該如天主所揀選的、所愛的圣者,有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印度教的經典《商枳略奧義書》規定:“不害、不盜、貞行、仁慈、平正、容忍、堅定、節食與清潔,此持戒十。”印度教的《舍得奧義書》規定:“不害、真實語、不盜、不荒淫、身外無長物、無瞋、敬師尊、純潔、知止足、正直端心行。”印度教的《攝句義法論》規定:“信法、不傷害、仁慈、誠實、擺脫不正當的占有欲、不淫、凈化動機、不瞋。”
各民族宗教不僅對其價值系統作了概括性表述,而且有許多關于慈善理念以及倫理、道德、因果等具體、豐富的教誡,啟發信教者和不信教者在生活上做有道德的人、有博愛情懷的人、深信因果善惡報應的人、有高尚情操的人,從而大家互愛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處,使地球成為所有民族共同的快樂家園。我們是從事慈善工作的,讓我們先領略一下各民族宗教關于慈善理念的教誡。這里引述的可能掛一漏萬。天主教圣經的《若望福音》講:“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你們,你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假如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們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因為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自己看不見的天主。”“應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人一同哭泣。”《格林多前書》講,“我若沒有愛,我什么也不算。”“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夸張,不自大,不作無禮之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責任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永存不朽,而先知之恩終必消失,語言之恩終必停止,知識之恩總必消逝,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而其中最大的是愛。”《若望一書》講,“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新教圣經的《馬太福音》講,“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你施舍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路加福音》講,“所以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愛鄰舍如同自己,你的信救了你。”《約翰福音》講,“‘神愛世人,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羅馬書》講,“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不要以惡報惡。”《以弗所書》講,“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約翰一書》講,“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使徒行傳》講,“施比受更為有福。”印度教的《毗濕奴往世書》講,“審慎者,常于行、思、言三處精進,而利澤眾生。”《摩訶波羅多》講,“如果全人類中無人行寬恕之道,那末人類就無和平可言。”“那僅喪失財富的人,不因喪失而痛苦,但那失去善行的就是真是喪失了。”“行善惟在今日。”《摩奴法典》講,“應該不斷專志于誦讀吠陀,忍受一切,親切,凝神,常予而不取,對一切物類表示同情。”《簿伽梵歌》講,“行布施,出乎真心,不期回報,且要適人、適時、適地。此之謂純凈布施。”《泰迪黎奧義書》講,“以敬而布施,以樂而布施,以慚而布施。”《摩訶那羅衍拿奧義書》講,“世間一切眾生,依賜予者而生活,以布施而怨敵乃除,以布施而仇讎為友。” 錫克教(于15世紀在北印度創立)的《卡比爾的歌》講,“我心中珍惜超過一切的乃是愛,它使我在塵世享有永恒的生命。”巴哈伊教(于1844年由侯賽因·阿里在波斯創立,他自稱“巴哈安拉”)的《巴哈安拉作品集粹》講,“與人性的尊嚴相匹配的美德,乃是能以容忍、美德、慈悲、同情和友愛,來對待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眾人。”“慈善的言語是吸引人心的磁石,是精神的食糧,它使文更加有意義,是智慧與理解之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最好的勸導,愿你們遵守它。”“要做窮人的寶庫,要做富人的勸誡者,要回答困苦人的哭泣。”巴哈伊教的《隱人經》講,“朋友啊,在你的心園里,除了愛之玫瑰,不要栽種別的。緊握著摯愛與祈望的夜鶯,不要放松。珍視正義者的友情,避免與邪惡者的一切交往。”
在各民族的宗教文化中,慈善理念與道德相比,層次更高。它是以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為基礎的。在倫理教育方面,各民族宗教都強調孝敬父母。天主教圣經的《德訓篇》講,“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償罪過,且能戒避罪惡,在祈禱之日,必蒙應允;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新教圣經的《出埃及記》講,“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神所賜的土地上得以長久。”《箴言》講,“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的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馬太福音》講,“神說,當恭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印度教的《摩奴法典》講,“在生育和教養方面,母親和父親所受痛苦,雖幾百年,也不足補償。”《泰迪黎奧義書》講,“毋輕慢敬神明、敬父母之責,奉母如神,奉父為神,奉師為神,奉客如神。”
各民族的宗教經典中有關道德的教誡尤其豐富,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懂得做人,才會自覺做慈善服務。天主教圣經的《圣詠集》講,“誰能登上主的圣山,誰能居留在他的圣殿,是那手潔心清、不慕虛幻的人,是那不發假誓、不行欺騙的人,他必獲得上主的降福和拯救者天主的報酬。”《斐理伯書》講,“凡是真實的,凡是高尚的,凡是正義的,凡是純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榮譽的,不管是美德,不管是稱譽,這一切你們都該思念。”《希伯來書》講,“待人接物,不應愛錢,對現狀應知足。”新教圣經的《出埃及記》講,“不可隨夥散布謠言。”“不可隨眾行惡,不可在爭訟的事上隨眾偏行作見證,屈枉正直。”“當遠離虛假的事,不可殺無辜和有義的人,因我必不以惡為義。”《詩篇》講,“他不以舌頭讒謗人,不惡待朋友,也不隨夥毀謗鄰里。”“他不放債取利,不受賄賂,以害無辜。”“不要仗勢欺人,也不要因搶奪而驕傲。若財寶加增,不要放在心上。”《箴言》講,“不義之財毫無益處,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貪戀財利的,猶害己家;恨惡賄賂的,必得存活。”《提摩太前書》講,“貪財是萬惡之根。”印度教的《薄伽梵往世書》講,“物質的利益和欲望永不饜足,此之謂貪婪。人以既得為滿足,是為幸福。”《摩奴法典》講,“忍讓、以德報怨、節制、正直、清凈、抑制諸根(意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欲望)、認識法輪(意為弘法)、認識最高我、求實、戒怒,這些是義務由之構成的十德。”“不得侮辱身體殘廢的人、無知的人、上年歲的人、貌丑的人、窮人以及出身微賤的人。”錫克教的《賈卜吉》講,“愚者沉浸在感官快樂里,最終導致痛苦;安逸而有罪的生活是疾病的原因。”“真理是一切美德中最高的,但是比真理更高的是合乎真理的行為。”《古魯那納克的頌歌》講,“沒有德性,哪有美德;沒有德性,人的生命也就喪失了。”
各民族宗教也都重視因果善惡報應的教育,勸導人們審慎地做事、待人接物和善待萬物。道德教育是教導人們知道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因果善惡報應的教育勸誡人們要有敬畏心,不敢做不該做的事。基督教新教圣經的《詩篇》講,“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后裔討飯。”“他終日恩待人,借給人,他的后裔也蒙福。”“你們當離惡行善,就可以永遠安居。”“說惡言的人,在地上,必堅立不住,禍患必獵取強暴的人,將他打倒。”《箴言》講,“禍患追趕罪人,義人必得善報。”印度教的《薄伽梵往世書》講,“人人都自食其行為之果。”《摩訶波羅多》講,“以寬恕征服怒氣,以誠實征服邪惡,以慷慨征服吝嗇,以真理征服虛假。沒有誰行善反得惡果的。”《摩奴法典》講,“那有恒心、溫和、并且忍耐的人,那避開惡行的人,那并不害人的人,那自制的自由的人,能夠得到天上的福樂。”
倘若我們真誠恭敬地讀閱各民族宗教經典,會感悟到,各民族宗教的締造者都是教育家。他們的使命是教化人民。但是為什么不同民族之間常有文化分歧呢?原因之一是在有些民族的多數人群中強調本民族不同于,乃至優越于其他民族,并且把本民族特有的宗教看作本民族文化的神圣起源。比如基督教的圣經中上帝告誡猶太人,“我是你們的上帝。……除了我之外,你們不可以信奉別的神明。”圣經的“十大誡訓”中,第一條就是“在我之外,你不能有別的神。”這是信仰的絕對專一,也因此容易驕傲自大,而排斥其他宗教。這種情緒的延伸,以致在基督教內部,天主教信徒同新教信徒之間,乃至在新教內部,不同教派信徒之間,不相往來。宗教之間的分歧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對立。而西方列強,尤其是美國領導人,往往利用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和宗教分歧,大力輸出其強勢的基督教文化,貶低其他宗教和其他民族文化,干涉他國內政,以圖達到獨霸全球的目的。不過,世界各民族中有識之士許多年來呼吁世界各民族宗教的團結和平等相處,推動世界和平事業。十多年來,在新加坡,繼則在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出現了不同宗教之間的團結和諧的新景象,而其成功經驗是不同宗教相互學習對方的宗教經典,相互就容易交流、溝通和對話。真正學習其他宗教的經典,而非依靠道聽途說,就會發現,各宗教之間是同多異少,實際上是一家人,乃至可以說是一體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宗教團結和睦方面,中國的儒釋道的傳統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中國文化傳統有一種很強的包容性,中國圣賢主張的“和而不同”,而非像西方那樣強調歧異,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慈善事業一直不斷地擴大國際交流,而其基礎工作是慈善理念的交流和對話,從而會有愈來愈多的共同語言,使我們慈善事業的國際交流有愈來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這樣,我們慈善事業的國際交流自然就會美美與共,與其同時,也會為世界和平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