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關于劉易斯拐點,無疑是各界最關注的問題,要說輿論中最熱門的詞,它應該是其中一個,關于此的研究、分析可謂汗牛充棟。可是在我看來,多數的分析不免過于高屋建瓴,過于自上而下了,數據的、理論的等等,但對于我們卻沒什么實際用處,這些作者的定位,不是為了學術成果,就是為了提供給廟堂之高,現實意義差了很多。
一談到劉易斯拐點,多數的邏輯就是如何快要來臨或已經來臨,農村低端勞動力的逐漸短缺,從而促使人工成本如何上升,對于經濟造成如何的負面影響,從而引出各種政策建議,甚至不斷有放開計劃生育的政策建議,讓人忍俊不禁。
其實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只不過是一個即將被用盡的生產要素而已。人力成本的低廉促使低端制造成為中國的一項競爭優勢,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工廠。資金成本的低廉,使得投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一種資源稟賦會自然的造就一種優勢,會自然的促使形成一種模式,這都是經濟學應有之義。而只要是資源,就會被耗盡,否則不可能成為有價資源,就如空氣一樣,供給無限,就不會有價格,當然,未來新鮮空氣可能除外。而今,低成本勞動力面臨萎縮,從而不斷推高工資,這時需要想到的或許應該是發掘新的資源,或者挖掘現有資源的潛在優勢,進而形成新的發展邏輯,而不是放開生育,再造人口紅利,那樣不僅是違背了發展規律,而且會對未來資源分配與利用造成極大的破壞。歷史告訴我們,抱著過去的優勢不放,就是衰亡的開始。
既然人力成本上升,為何不提高技術優勢呢?科技時代了,還要緬懷人海時代么?放開計劃生育,還真想得出來,讓農民工繼續制造低端勞動力,然后還不給戶口、不讓上學,道德高點都沒有站上,過于狗血了些,奇怪,難解。
況且,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其實更具一種結構性的意義。在低端勞動力不斷縮減,造成成本迅速上升的同時,其實結構性的另一端,中端勞動力的供給是在迅速的提升的,其成本上升緩慢,這從應屆畢業生難找工作、工資低的現實可以得到驗證。所以,在面臨低端勞動力向下的拐點時,何不轉換思維,尋求發揮中端勞動力的成本及效率優勢呢。
低端勞動力對應的是低端制造業、建筑業、手工業等,這其中要么是以出口為主,以勞動力成本優勢打開國際市場,賺取外匯的,要么是科技含量不高,比如建筑。而中端勞動力的較低成本和較為豐富的供給,對應的可能就是升級后的制造業、金融業、信息產業等等,恰好是十二五等國家戰略規劃所支持或指向的方向,從這個角度看,戰略是有效的利用現有的中端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的豐富也是產業升級、服務業發展的應有之義。
低端勞動力是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工廠的原因,那么中端勞動力是否會成為促使中國向服務業大國轉換的驅動因素呢,這恐怕不止是憑空想象而已吧。最后,如果允許開個玩笑,那些建言放開計劃生育的列位,倒是有與國家大政方針作對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