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楊季國
[摘要] 哮喘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其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性喘息、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具有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特點。近年來發病顯著增加,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中醫中藥在防治小兒哮喘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探討兒童哮喘緩解期的防治方法,以達到對哮喘的控制。本文主要介紹楊季國教授治療小兒哮喘緩解期的經驗,從楊教授對哮喘反復發作的病因、臨床用藥治療及自創“平喘Ⅰ號”的臨床經驗方面加以了解,尤以“平喘Ⅰ號”療效顯著,在小兒哮喘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果,為進一步開展支氣管哮喘研究提供參考依據。中醫治療哮喘著眼于整體觀念,重視發揮人體的潛能,采用中藥內服,扶正固本,從而使患兒逐漸擺脫哮喘的發作,為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根治小兒哮喘的方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小兒;哮喘緩解期;治療經驗;楊季國
[中圖分類號] R27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1-0111-02
楊季國為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浙江省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碩士生導師,從事兒科醫、教、研30余載,治學嚴謹、醫術精湛,尤善治療小兒肺系疾病。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兒童時期常見病、多發病,因反復發作難以根治,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隨著對哮喘病機的不斷深入研究,認識到緩解期患兒氣道高反應性仍然存在,氣道的慢性炎癥持續,這是哮喘反復發作的基本原因。因此,哮喘緩解期如何預防發作是最關鍵的治療環節。中醫藥治療哮喘的歷史淵源流長,在哮喘的防治方面有其獨到的優勢。楊教授多年來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對預防哮喘緩解期的發作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茲簡介于下。
1 對哮喘反復發作病因的認識
哮喘的發生公認的觀點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以臟腑虧虛、痰瘀蘊結于內,外邪誘發所致的本虛標實之證。楊師認為哮喘的發生主要是體內有伏痰,這種體質的小兒與哮喘的發生有密切關系[1],外邪觸動伏痰,即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擊,使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加劇而哮喘反復發作。李中梓《證治匯補卷五》“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阻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喘。”而伏痰的主要原因是肺脾腎功能不足。“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于內”,在哮喘的整個時期,“痰”始終是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貫穿于疾病的始終。同時楊師認為伏痰并非孤立存在,它與氣滯血瘀往往互為因果,并形成惡性循環,久病入絡,氣血失調,脈絡瘀阻使其夙根難去,形成哮喘反復發作,虛實并存。
2 對哮喘反復發作的治療
2.1 以脾論治
中醫學認為“喘有夙根”,這個夙根就是伏痰。《醫方集解》曰“痰之生由于脾氣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痰以成者也”。痰之生成雖有諸多原因,但根源在于脾胃[2]。小兒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腎氣在不斷充實,應側重健脾助運以消除痰濁內生的根源,且脾統四臟[3]。楊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為臟腑之本,氣機升降之樞紐,小兒的生理特點就是“脾常不足”,脾虛可以引起臟腑虧虛,易感外邪,故脾虛是小兒哮喘發病的關鍵。在哮喘緩解期,從脾論治是防治小兒哮喘發作的重要理論。楊師臨床常以六君子湯為基礎方加減,對哮喘緩解期脾常不足常常得到很好的效果。蔡潤清等[4]在治療哮喘緩解期80例臨床觀察中,以“六君子湯”為基礎方隨證加減組方,總有效率為81.2%。方中以黨參、南北沙參、白術、茯苓、甘草等益氣健脾,加以陳皮、竹瀝半夏加強祛痰的作用,從而防治哮喘的復發。
2.2 脾肺同治
脾為后天之本,脾虛水濕運化失常,痰濕內生,健脾則中氣充足,化生有源,輸布精微以養肺氣。肺為諸氣之源、一身之氣之樞紐,肺氣虛則不足以息,補益肺氣則肺氣充盛,不致有宿痰留戀于肺。楊師認為脾肺氣虛是哮喘緩解期最多見的證型,強調補脾益肺是兒童哮喘長期控制的關鍵。臨床以玉屏風合四君子湯加減運用,以黃芪、白術、防風補益肺氣,兼祛內戀之風邪,配浮海石祛頑固之痰,地龍、僵蠶祛風脫敏,以黨參、茯苓、甘草、竹瀝半夏健脾益胃以生肺氣,體現培土生金之意。但對于肺陰虛的患兒不可妄用補氣之藥,否則氣有余便是火,從而引起新的變證。
2.3 以肝論治
《醫學入門》:“驚憂氣郁,惕惕悶悶,引鼻息張氣喘,呼吸急促而無痰聲者。”人身之氣,雖然其主在肺,其根在腎,但其調在肝,氣之有調有主,有納有出,有升有降,方可不郁使臟腑功能得以正常發揮。中醫學認為氣機失調是機體在應激反應中出現的重要變化,并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其它病理改變[5]。肝是應激反應的調節中心,應激反應對機體造成損傷或損傷的程度主要取決于肝的功能正常與否[6]。《靈樞·本神》“肝悲哀動中則傷魂”。楊師認為哮喘發病痰為主因,而痰的產生又責以肺不布津,脾不運濕,腎失蒸化,脾肺腎運化水濕津液均有賴于肝之疏泄功能。若肝氣失于調達,氣滯日久,血行不暢而致瘀,淤血阻肺,日久耗氣,導致肺氣不足。因此楊師認為哮喘從肝論治,其根本在于調氣機,助宣降,從而達到控制哮喘發作的目的。故在臨床辨證中運用清肝、疏肝、養肝之法,以柴胡疏肝解郁,枳殼下氣破結,陳皮、竹瀝半夏、郁金理氣寬胸,并常在處方中加以地龍、僵蠶等蟲類藥物,取其走肝經平肝木入絡搜風,從而緩解筋脈拘急,對反復發作的哮喘有很好的療效。
2.4 從脾肺腎三臟論治
《柳選四家醫案 環溪草堂醫案》:“哮喘氣急,原在寒入肺腧,痰凝胃絡而引起,久發不已,肺虛必及腎,胃虛必累于脾。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戀不化,氣機阻滯,一觸風寒,喘即舉發。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肝腎,發時治上,平時治下。……除根,必須經年累月,服藥不斷。”從而說明緩解期應注重肺脾腎的治療。腎精是機體生命活動之本,腎主納氣功能實際上就是腎精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體現,肺的呼吸正常必有賴于腎的攝取。并且長期治療,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楊師認為緩解期治療應扶正與祛邪結合,調補肺脾腎三臟,恢復機體抗邪能力。臨床上常在補益脾肺之氣基礎上加以補腎納氣之藥,以玉屏風和四君子湯加以熟地、山茱萸、山藥、桃仁、枸杞子、當歸、川芎等藥,本方實為八珍湯加減,以后天補先天,實則是健脾胃、補氣血、充腎精,且黃芪、當歸、四君、四物在現代藥理研究中發現其具有調節免疫的功能,因此常常收到滿意的效果。
2.5 從瘀治
哮喘是個頑疾,由于哮喘的病程往往較長,久則入絡,導致氣滯血瘀。上海醫科大學附屬兒科醫院[7]觀察發現哮喘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環障礙和血流瘀滯現象,因而在哮喘的治療中楊師常在基礎方中加入丹參、紅花等一兩味活血化瘀藥,從而將治氣、治痰與治瘀結合起來以期祛除哮喘之夙根以達哮喘控制的目的。
3 楊師對哮喘經驗方“平喘I號”的應用
平喘Ⅰ號是楊師通過多年臨床觀察和治療,總結出的一個對治療小兒哮喘具有顯著療效的經驗方。平喘Ⅰ號通過改善肺組織炎癥的病理傷害[8],減輕肺組織炎癥反應,降低哮喘小鼠體內炎性細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降低白介素-4的分泌[9]。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氣道高反應性和氣道反應性炎癥,進而抑制哮喘反復發作,對哮喘緩解期的急性發作和緩解期的調理都有非常好的療效。哮喘患兒在使用該方后可明顯減少發作頻率,改善呼吸功能,增強體質。方有旋復花、代赭石、葶藶子、白芥子、蘇子、炒黃芩、竹瀝半夏、地龍、杠板歸等中藥組成。方中旋復花、代赭石肅肺降逆平喘,黃芩、半夏辛開苦絳、清肺化痰,地龍、杠板歸宣肺解痙、化痰平喘,白芥子功在利氣豁痰,蘇子降氣化痰,葶藶子泄肺行水消痰。該方以治痰為第一要務,兼顧風氣痰熱等,以達到清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功。
4 結語
中醫藥對哮喘的研究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尤其對哮喘緩解期的治療顯著,并且價格低廉無毒副作用,與西藥比較有明顯的優勢。我們應從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入手,在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上,對前輩的經驗加以總結,利用中醫的獨特魅力對哮喘從根本上加以控制,從而減輕患兒的痛苦,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迎接未來的挑戰。
附 典型病例(楊師用平喘Ⅰ號治療的典型醫案)
辛某,男,12歲。主訴:間斷咳喘2年,加重3 d。患兒2年前感冒后出現咳痰,喘促,呼吸困難,經治療緩解(用藥不詳)。后反復發作,平時素有感冒,咳嗽。3 d前復因感冒出現咳嗽有痰,喘息,不發熱,無胸痛,無惡心嘔吐。就診時雙肺可聞及較多的干鳴及喘鳴,舌紅,苔黃,脈滑數。診斷為支氣管哮喘,辨證為痰熱阻肺,治以宣肺清熱,化痰平喘。楊師以平喘I號加減:旋復花10 g(包煎),代赭石20 g(入煎),杏仁10 g,炒黃芩10 g,竹瀝半夏9 g,杠板歸10 g,僵蠶10 g,地龍10 g,前胡10 g,蘇子10 g,白芥子10 g,葶藶子10 g(包煎),炙甘草9 g,紅棗20 g。7劑,水煎服。
二診:服藥7劑后,患兒咳喘較前明顯減輕,聽診雙肺干鳴及喘鳴叫之前明顯減少,舌紅,苔薄黃,脈滑數,繼服7劑。諸癥悉平。因患兒平素有感冒、咳嗽,楊師又以脾肺氣虛夾痰為證繼續調理3個月。1年后隨訪,未再發哮喘,臨床效果滿意。
[參考文獻]
[1]江育仁, 張奇文. 實用中醫兒科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79.
[2]潘桂娟,金香蘭. 論痰濁與衰老[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7,3(5):62.
[3]夏永良,王卉,李德新. 論脾統四臟[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10)69-71.
[4]蔡潤清,吳偉平. 支氣管哮喘緩解期從脾論治80例臨床探討[J].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7,29(2):29-30.
[5]嚴燦,鄧中炎,吳偉康,等. 從心理應激理論研究中醫肝主疏泄藏象本質[J]. 中醫雜志,2001,42(1):8-10.
[6]陳家旭. 論肝為氣血調節之樞[J]. 中醫雜志,1998,39(1):9-12.
[7]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呼吸組. 北芪防治小兒哮喘癥及甲皺微循環觀察[J]. 中華兒科雜志,1978,16(2):87.
[8]楊季國,葉萬敏. 平喘I號對哮喘小鼠肺組織病理的影響[J].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5,29(2):58-61.
[9]楊季國,應華忠. 平喘I號對哮喘小鼠炎性細胞和白介素-4水平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06,13(5):317-319.
(收稿日期:20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