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林
A股轉融通業務即將開閘。上周六(18日),中國證券金融公司、滬深交易所和相關機構已進行最后一次“通關測試”。有指該業務“最快將于本周正式啟動,本月內推出可能性極大”,且這種說法又得到中國證金公司方面某些暗示性證實,于是又被某些人再度驚呼為“沽空時代來臨”。
坦率講,對于“沽空時代”這種一驚一咋式的虛妄之言,市場已經聽說了兩年多。2010年3月31日,融資融券試點推出之時,就有一批自以為先知先覺之人,在不斷的大呼小叫。自然是山雨欲來與黑云壓城,如何的不得了;同時立馬就無情暴露出推動該項新業務的尷尬之處。
有份參與該業務的各家試點券商,在向客戶融資時缺錢,拿不出更多富余資金借予有融資需要的投資人。券商自身所需要的營運資金來源向來都不寬裕、甚至更不方便。其主要的融資渠道,就是通過參與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盡管所有參與券商都不具有銀行的名分;且按照證監會的考核要求,券商自身的融資難易程度,又與其凈資本金的多寡直接相關。
各家券商更緊缺的,則是嚴重匱乏可供借出的證券品種。被監管當局核準可被用來作為融券之標的券種,目前為285只,還有滬深兩市的幾只ETF基金。因為A股20多年都沒有實行過“做市商”制度,券商從來就沒有、亦不需要庫存過這么多種不同的證券品種。它能夠持有的,僅僅只是券商資產管理(自營)部門所買入及炒作的一些股票。
沒有證券品種可供借出,囊中羞澀、手中無糧,顯然就是“無米之炊”。家家券商的情況大同小異,如何開展融資及融券?無可奈何之下,只能由滬深證交所和中登公司等再專門組建一家證券金融公司,專門向各家有此需要的券商,提供融資的本金和融券的證券品種;券商在此過程中,僅當“二傳手”。顯然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內,市場又是在這種“沽空時代來臨”的嚇人忽悠聲中白白虛度過。
這一回看上去,“沽空時代來臨”又像是在玩真的,卻又顯現出邏輯與現實的漏洞百出。一、從2010年3月底融資融券試點至今,融資買入余額遠大于融券賣出余額。在本周三(22日),滬市融券占當日融資融券余額的比率為0.17%;深市融券當日的占比為2.83%。即使A股跌跌不休,融券規模逐步擴大,但與融資規模相比仍然相去甚遠。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場融資融券余額已達641.40億元,其中融資余額627.72億元,融券余額12.68億元。兩者差距極其懸殊!
二、按照最新規定,融出的每種證券余額不得超過該證券上市可流通市值的10%,這就直接限制了沽空的動能,且又是做多與沽空之間力量的嚴重失衡。三、業內盛傳,此次轉融通將分兩步走:轉融資將先開閘,而轉融券尚未有明確的時間表;后者何時落地?誰也不知道。
凡此種種,都在指向同一個現實:九分做多與一分沽空的力量絕對懸殊!后者完全不成氣候,且暫時還無法推出。盡管這些都可以被解釋為:監管當局的小心謹慎與步步為營。但什么叫沽空時代來臨?完全就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
盡管國內期貨市場上早就有沽空的玩法,但A股歷史上還從未見過大規模沽空。因為目前的融券制度,依然還處在試點階段,故不存在因沽空而導致市場爆挫的任何交易紀錄。但假想中被蛇咬過的陰影似乎揮之不去,“沽空效應”成杯弓蛇影。這種自我恐懼情緒,在“轉融通”即將開閘前后尤為明顯。
專門負責主導此事的中國證券金融公司本周一的官方觀點,盡管在力圖澄清這種流言。但嚴重恐懼及看淡融券沽空效應的情緒似乎愈發強烈,因為還有觀點硬將市場近日的跌跌不休,也要歸罪于轉融券的“功勞”,尤其是個別股票如中信證券、蘇寧電器、張裕A等的大幅下挫和震蕩,這讓證券金融公司的高管不得不出面為此解釋。但某些人那種風聲鶴唳的心態,顯然不是幾句說辭就可以安撫。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不用先進國家市場上融資融券的玩法來照搬照套A股。按照中國證金公司對轉融券業務的最新解釋。對其限制的內容,其實要遠遠大過所放開的部分。首先,暫時不推出轉融券業務,就是因為“時機不成熟”。何謂不成熟?就是因為“技術和法律條件”還不具備。即使推出轉融券試點,借出證券的范圍也會很窄很窄,不會有太多標的股份成為轉融券標的對象。
筆者不知,該公司上述解釋中“法律條件不具備”,是否指需要通過全國人大的專門立法?如果是,則轉融券業務的推出,樂觀估計最快也要在一年之后。如果只是需由證監會自行公布一個專門的行政性監管規章或條例,則會快得多,估計也要幾個月之后。
其次,A股的轉融券制度框架,將是有監管、甚至是嚴格監管之下的一種轉融券。在西方先進市場的融券交易機制下,機構大戶們可以先在場外悄悄借券,等到借好證券之后,再放出系列利空壞消息;在推低股價前先賣出獲利,即可以有預謀的沽空。
但按照中國證金公司的說法,A股融券沽空是在賬戶內進行,實行融券之后“轉瞬即賣”的機制,不可以通過場外借券;“即借即賣”機制,就是融券之后就要賣出。因為所有投資人所借入的證券品種,多半來自證券金融公司,部分來自投資人所在的開戶券商。融券在事實上成立之后,證券部、交易所和證券金融公司等,分分鐘都在監督這些被借出股票的操作動靜、甚至是蛛絲馬跡,機構大戶們假如想要借此搞搞震、甚至趁機渾水摸魚,應該很不方便。
其三,轉融通在理論上雖然只是一個中性的工具,無所謂利多或利空。但又竟然可以被媒體解讀成為利好市場的資金彈藥庫。證券金融公司稱,“轉融通推出將連接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將促進更多資金入市”。而該公司的計劃注冊資金是120億元,按10倍的杠桿比率放大,就意味著有1200億元的資金,將以轉融資的名義合法進入市場。如此一來,對轉融通有何好恐懼的?顯然是有些人對此嚴重過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