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惠 張予川
摘 要:通過對全市鄉鎮污染狀況的調查,分析我市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存在:(1)配套污染治理設施未實施,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不能進行規范化處理;(2)飲用水水源由于各種因素影響,水質不能得以保證等環境問題。提出小城鎮建設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措施,為促進我市城鎮化建設目標的實現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洛陽 城鎮化 環境問題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c)-0123-02
1 研究背景
所謂城鎮化,是指變農業人口為城鎮人口的過程,或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城鎮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城鎮數量的增加,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質量的提高;城鎮產業結構的提升,城鎮區域布局和形態的不斷優化;城鎮經濟總量的擴大,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城鎮功能的不斷增強和充分發揮;城鎮體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以及城鄉關系的協調等[1]。
但是一些地方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不顧條件盲目擴大鎮的建設,在擴鎮過程中,只建地面房屋,上水、下水、排污和污水處理及垃圾處理則無統籌考慮,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2]。我市農村城鎮化建設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本研究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來探討我市小城鎮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優化對策措施,為保護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促進我市城鎮化建設目標的實現提供決策依據。
2 洛陽城鎮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洛陽城鎮化建設成就顯著。在省委省政府城鎮化建設總體發展戰略指導下,2010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全市要牢牢抓住當前推進城鎮化這一最大發展機遇,要積極穩妥提升全市城鎮化率,在目前44.2%的基礎上,力爭到2012年達到48%,2015年達到52%,2020年達到60%以上,在城鎮化建設中要堅持特色定位、小巧玲瓏,積極發展小城鎮[3]。
根據城鎮化建設統計數據,2009年末全市戶籍人口達到657.54萬人,常住人口642.23萬人,常住城鎮人口由2008年的273.31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283.67萬人,增加10.36萬人,其中市區增加2.15萬人,九縣增加8.2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4.17%[4]。比2005年的38.02%提高6.1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5個百分點[4]。在283.67萬人的城鎮人口中市區141.72萬人,占49.96%,九縣141.95萬人,占50.04%,可見小城鎮建設是洛陽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市城鎮化發展的突出特點是:城市及近效快于其它地區,各縣區間發展也不均衡。單從數量看全市143個鄉鎮中建制鎮僅占54.5%,但從建制鎮建成區面積看,除城關鎮外絕大部分鎮的面積較小。大多城鎮擴張無序,鎮區功能繁雜,無相應配套的排水、排污、污水治理、垃圾處理設施,短期效應比較突出,較少考慮可持續發展。而且城鎮規劃側重工、商業發展,對城鎮自身功能考慮不夠致使出現布局不合理、環境污染,生活質量難以提高等社會問題。此外由于資金不足影響了城鎮化進程,弱化了城鎮對廣大農村所地起的橋梁紐帶作用[5]。
3 洛陽城鎮化建設污染排放現狀及主要環境問題
3.1 污染排放現狀
3.1.1 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
(1)農村區域供水基本情況。洛陽市目前所轄各縣(包括偃師縣級市)城關鎮均實現生活飲用水集中供水,其余鄉鎮由于較為分散,受到所處地形地勢的限制,僅部分實現了集中供水。
全市各縣集中式生活供水量為6485萬t/a,其中地下水集中生活供水量為5008萬t/a,占全部供水的77.2%。集中生活飲用水供應人口為265.2萬人,占縣區總人口數量的53.3%。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總數量為769個,其中河流型集中供水水源地58個,湖庫型9個,地下水型水源地702個[6]。
(2)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情況。洛陽市各縣城關鎮水源地均由當地政府劃分有水源地保護區。鄉級、村級飲用水源地絕大部分沒有劃分水源地保護區。
(3)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情況。據水利部門統計資料,我市農村地區目前有120萬人未實現安全飲水,占農村人口的25%。目前洛陽市各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僅縣城建成區(城關鎮)水源地可以做到定期監測,其余大部分鄉鎮不能做到。根據收集到的監測資料結果看,部分水井存在超標現象。
3.1.2 農村污染源排放狀況
(1)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情況。洛陽市各縣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約為121萬t/a,占全市生活污水總量的0.9%,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別約為663t/a和159t/a,占全市生活污水COD和氨氮排放總量的0.95%和1.6%。
目前各縣城關鎮和部分靠近城關鎮的鄉鎮的生活污水進入縣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但絕大部分鄉鎮由于分布分散,條件和經濟力量限制,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污水經簡易沉淀后,大部分用于農灌或排入溝渠,靠自然散失或下滲。
(2)生活垃圾產生量情況。農村生活垃圾目前產生總量為64.52萬t/a,占全市生活垃圾總量的57.1%。我市經濟條件較好且距縣城較近的村鎮,在村莊設置垃圾收集點,由鄉鎮運輸至縣城垃圾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但大部分農村地區無垃圾收集及堆存場所,生活垃圾大多采用就近堆置方式,對土壤及地下水源造成了一定影響。
(3)畜禽養殖情況。各縣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42個,其中存欄數量牛0.3萬頭、豬3.2萬頭、雞13.5萬只。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廢水排放量約0.73萬t/a,COD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別為65.1t/a和13.1t/a。農村畜禽養殖糞便及污水采用沼氣、堆肥等方式進行綜合利用,目前我市已建成戶用沼氣44萬座,使35%的農戶用上了清潔能源,發展各類沼氣工程357座,使65%的規模養殖場的牲畜糞便得到無害化處理。
3.2 主要環境問題
3.2.1 飲用水源地現存問題
(1)鄉鎮集中供水水源地絕大部分未劃定水源保護區,且未采取安全措施。多數供水設施只有水源和管網,缺少水處理設施;飲用水源缺少安全管理措施,水質無定期監測計劃。
(2)部分水井存在超標現象。由于農村化肥、養殖等面源污染造成,主要超標因子為硝酸鹽氮、大腸菌群、細菌總數,另外嵩縣地處高氟區,區域內普遍存在氟超標,局部有砷超標現象。
3.2.2 生活污染源現存問題
(1)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無規范化收集處理設施,垃圾隨意沿河堆放或填溝,對地下水、地表水甚至土壤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
(2)生活污水。多數城鎮建設未統一規劃,或者相關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未同步規劃建設,或者建設滯后,造成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地表水或隨意漫流。
3.2.3 畜禽養殖現存問題
部分畜禽養殖業仍沿用原有養殖方式,現代規模化養殖率偏低,造成養殖污水、廢渣未被合理資源化利用,隨意排放產生惡臭。
4 污染防治措施建議
4.1 污染防治措施
4.1.1 城鎮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
優先考慮在嵩縣高氟地區進行飲用水源治理,建立幾個示范工程。其它地區開展水源地污染源調查,劃定水源保護區,建立水源污染防治工程,包括物理隔離工程(護欄、圍網等)和生物隔離工程(防護林等),設置水源保護區標志、水源保護區截污及點源、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布設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相關規定和辦法。
4.1.2 城鎮生活污染防治措施
(1)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生活垃圾應實行定點存放、統一收集、定時清運,逐步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方式,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距縣城垃圾填埋場較遠、交通不便且有一定條件的鄉鎮,要按照國家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要求,規劃建設垃圾衛生填埋場。
(2)生活污水污染防治。近期優先在創建國家和省級優美小城鎮的鄉鎮和生態村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試點,根據排放生活污水量,選擇化糞池、污水凈化池、人工濕地、地埋式污水處理等技術模式,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建立示范工程,中遠期在近期建設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鄉鎮逐步推廣。
4.1.3 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措施
優化畜禽養殖布局,發展規模化養殖,促使散養向養殖小區集中。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依法限期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民生活環境。
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污染防治,推廣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因地制宜開展沼氣、沼渣、沼液和生產有機肥、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等綜合利用方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實現養殖場污染物達標排放。
4.2 生態示范創建
以創建生態示范縣、國家級和省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作為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推廣生態示范創建的典型成功經驗,發揮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把生態示范創建工作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引導一批生態環境良好、經濟實力強的鄉(鎮)和村率先創建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推動全市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全面開展。
4.3 加強管理
(1)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加強環保意識。人是城鎮生態環境系統的主體,是城鎮生態環境的設計者、建設者和管理者,歷史的經驗向我們警示,不能無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人和自然之間應當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農村城鎮化建設必須體現生物圈和技術圈協調,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2)制定城鎮環境建設規劃,實現農村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掌握城鎮環境和生態的特點及規律,搞好近期和長遠城鎮環境建設規劃,特別應做到保護和節約水資源,防治城鎮水源污染;嚴禁在城鎮區建設污染水源的工程項目;改變城鎮能源結構,合理利用能源,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對城鎮生活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盡可能使其資源化加以利用。只有科學的規劃和管理,才能實踐城鎮環境的優化。
參考文獻
[1] 齊艷輝.城鎮化進程中的綠化建設現狀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1(4).
[2] 李曉偉.縣級城鎮化建設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4).
[3] 牢牢抓住城鎮化推進的最大發展機遇把洛陽建成文化為魂的特色山水城市[N].洛陽日報,2010-09-02(001).
[4] 洛陽市統計年簽(2010).
[5] 郭又榮.洛陽市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實證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24):13446-13449.
[6] 梁愛英,梁龍豹,王燕.洛陽東南部建設區的建設對該區水環境的影響[J].地下水,20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