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成
摘 要:我國的新聞出版體制的改革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也為未來的傳媒發展提供了一些可借鑒經驗。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聞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并提出了關于深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新聞出版 體制改革 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c)-0225-01
1 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我國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將計劃經濟時代的新聞出版機構改變為融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去,讓新聞出版機構成為獨立的文化產業機構。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講,此次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它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為文化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提供了基礎;其次,它促使新聞傳媒機構引導社會輿論,反映社會狀況,傳播先進文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優質的信息服務內容;最后,它促使傳媒公司更好地監督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微觀公司的經營和發展。
2 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
2.1 探索期(1978—1991)
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探索期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一直到1991年。探索期的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經驗來源于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新聞出版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以確定;新聞出版單位的整體布局得到了相關完善;新聞出版系統以承包經營責任制為主要內容。這些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事件中:1983年6月,《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出臺,提出了出版戰線的方針,指出地方出版社在立足全省的同時,要面向全國,出版社要與時俱進,建立責任制和新章法;1984年起,新聞出版行業提出要從生產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轉變,擴大出版單位的自主權;于1988年5月出臺的《關于當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了新聞出版社實習設置負責制。
2.2 適應期(1992—2002)
在適應期這一時期,新聞出版單位著手嘗試了事業體制、企業化管理體制兩種體制形式,分別從人事、勞動和分配三個方面進行改革。2000年,我國組建了一系列的事業性質的新聞出版集團,大大提高了新聞出版單位的集中程度。此外,這一時期還提出了“一主三多一少”(以新華書店為主體,組成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多種購銷形式,少流轉環節的圖書發行網絡)和“三放一聯”的改革思路。“三放一聯”是指對國有書店采取放權讓其承包的形式,對國有市場采取放手讓其自主批發的形式,對購銷機制不再進行強制措施,讓各種出版單位能展開橫向聯合的改革思路。2001年,《關于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這是新聞出版體制改革適應期的關鍵性標志。
2.3 試點期(2003—2008)
這一時期以2003年啟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為標志,是大膽探索并付諸實踐的階段各家新聞出版單位開展了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03年,中央確定的新聞出版21家單位進行積極實踐和探索,積累了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相關經驗和知識。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非常重視文化體制改革,并對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作出了安排和規劃,由此,我國的新聞出版單位在黨的指導和支持下,積極開展新聞出版體制改革,開創了新局面,并在2006年之后有效解決了改革中的難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4 深化期(2009年至今)
2009年3月,《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對新聞出版單位的體制改革的思想、原則、目標等都作了清晰定位,并對新聞出版單位的體制改革提出了指導性建議。試點之后,新聞出版單位繼續推出新一輪的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實踐,繼續破解更深層次的改革中的問題,并不斷創新機制,解放和發展新聞出版生產力,實現真正的改革和創新。這一時期改革的主要標準有:注銷事業編制,注重勞動合同的簽訂,進行清產核資,參加社會保險等。這一系列的標準體現了新聞出版體制的改革正向完善化、系統化、社會化方向發展,真正體現了新聞出版單位的職工和職工的需求。
3 如何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
3.1 推動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改革
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是新聞出版單位的公共服務職能的體現,其改革也是實現新聞出版單位公共服務職能的前提和基礎,不容忽視。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承擔著傳播社會先進文化,反映著社會公民的基本權益,是切實保障社會主義人民安居樂業的有效途徑。因此,新聞出版單位要深入推動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的機制改革,合理調整公益性新聞出版單位的內部管理體制、人事結構編制,分配結構制度等的改革,不斷促進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的完善,提高新聞出版單位的服務功能。
3.2 推動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的轉制
推動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的轉制,是搶占市場主體的重要舉措。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反映了市場和公眾的特點和需求,是發展迅速的市場主體。新聞出版單位除了明確公益性出版單位外,還要促進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的產業和權利制度的改革,不斷完善人事管理機制,為建立現代化的新聞出版單位制度做好準備,為實現出版單位的積極轉制,在社會主義市場中占有主體地位做好鋪墊。
3.3 打造文化產業品牌,培養出版單位骨干分子
人才是出版單位的智力來源,品牌是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敲門磚,它們都是出版單位改革的重要環節。推動聯合重組,加強培育出版傳媒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打造文化產業品牌精英,是整合人力資源,互惠互利的一種有效方法。鼓勵創辦傳媒集團公司,加大宣傳力度,有效地實現了品牌整合,優勢互補;培育具有國際知名的大型出版傳媒企業,打造傳媒產業品牌文化,培育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綜合實力雄厚的專業傳媒企業隊伍,從而提高新聞出版單位的社會職能。
此外,新聞出版單位還要大大推進新聞出版產業升級,合理進行出版單位結構調整,擴大對外交流,推進現代化出版物市場體系建設,加強行政體制改革強度,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全面深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和創新。
總之,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就要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不斷解放和發展新聞出版單位的生產力,建立起新聞出版單位在社會主義市場中的主體地位;要堅持公益性新聞出版事業和經營性新聞出版產業兩手都要抓,兩邊都要顧的原則,推動新聞出版行業的全面發展;要加強新聞出版單位的人才培養,培養出高素質的骨干分子,以順利完成新聞出版單位的積極轉制;要實現新聞出版服務體系的服務職能,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等。
參考文獻
[1] 柳斌杰.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只是剛剛開始[J].青年記者,2009(25).
[2] 改革決勝之年務求決勝[J].市政技術,2010(2).
[3] 石國雄.決勝年的中國報業:早改早主動[J].中國報業,2010(3).
[4] 柳斌杰.明確任務突出重點加大力度加快推進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J].中國出版,2009(Z2).
[5] 柳斌杰.用思想新解放推動改革新突破[J].出版參考,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