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柄根
“科恒股份成功上市是對資本市場的愚弄,以后阿貓阿狗都可以上市,因為造假無須付出代價。”一位投資者在科恒股份(300340)的某論壇中如是表示。
就在上市的前一天7月25日,科恒股份突然發布公告稱公司上半年業績預減逾四成,而在7月13日發布的招股說明書中,科恒股份還表示公司經營正常前景可期。業內人士表示,科恒股份故意延遲披露業績下滑的事實涉嫌誤導投資者,而保薦機構亦負有保薦調查不盡職的責任,并被投資者指為只“薦”不“保”。
業績下滑隱瞞不報
在7月13日發布的招股書中,科恒股份共列出了13個風險因素,包括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存貨跌價風險等,唯獨沒有業績風險。記者注意到,科恒股份在3月8日向證監會提交的招股書申報稿中,公司同樣列述了13個風險,經對比,兩份招股資料中的風險提示一字不差,屬于典型的復制粘貼,從申報稿到招股書,中間歷時4個多月,市場環境及行業政策均發生了變化,但科恒股份竟然完全不做修改,其散漫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但科恒股份散漫之余,并不缺乏小聰明。據業內人士介紹,在7月13日發布招股書之時,科恒股份對上半年的業績應一清二楚,但公司并未在招股書中標明;因為科恒股份深知,一旦市場獲悉公司上半年業績下滑逾四成,則科恒股份的申購工作可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畢竟資本市場并不缺乏因申購失敗而導致上市折戟的案例。基于此,科恒股份延遲公布上半年業績情況,意在為后續的申購保駕護航。
事實上,在招股書發布僅3天之后,科恒股份便開始實施申購,每股定價是48元。相對于近期新上市的公司而言,科恒股份的定價明顯偏高,而該定價正式建立在2011年業績的基礎之上的。2011年,科恒股份業績奇跡般的同比大幅增長429.24%,而在首次上會時,發審會以成長性不足為由否掉了科恒股份的上市申請,此次“二進宮”,科恒股份顯示出了卓越的定點療傷能力。
一位對IPO頗有研究的私募人士稱,科恒股份療傷時用藥過猛,以致于并發了后遺癥,今年上半年業績大幅下滑即是病態的體現。直到申購結束上市已成定局之時,科恒股份才敢拋頭露面。該私募人士表示,科恒股份信披不實,涉嫌誤導投資者。
保薦人裝聾作啞
從首次上市申請被否,再到業績在短期內大幅飆升,最后延遲披露業績下滑的事實,這一切與保薦人國信證券不無關系。
資料顯示,科恒股份的保薦代表人是來自國信證券的楊健和陳大漢,其中陳大漢曾是騰邦國際上市之時保薦項目組的成員。騰邦國際上市后,業績與股價雙雙下跌,陳大漢“功不可沒”。此次陳大漢升格為科恒股份的簽字保代,科恒股份是否會步騰邦國際之后塵,不妨拭目以待。
目前的問題則是國信證券是否履行了盡職調查的義務?自首次上會被否后,針對于發審委提出的問題,科恒股份可謂費盡心思。然而數據表明,科恒股份并未徹底解決諸如成長性不足及財務風險等問題,公司應收賬款長年高居不下,經營性現金流也瀕于枯竭,核心客戶數據前后不一。對此,陳大漢等人卻視而不見,反而一再聲稱科恒股份符合上市條件。
據了解,一家公司從準備上市到最終上市的過程往往長達3年以上,期間保薦人以及保薦項目組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公司上市失敗,則保薦人將得不償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保薦人甚至比擬上市公司還要急切。從科恒股份的發行資料來看,保薦費及承銷費高達4000萬元,國信證券是保薦人和主承銷商,自然可獲得大部分收益。而作為簽字保代的陳大漢等人,也會獲得相應的報酬。
業內人士表示,盡職調查與既得利益在實務操作中往往會產生矛盾,最主要的問題是,目前管理層對上市公司上市后業績變臉并無明確的規定,保薦人“只薦不保”不會承擔法律風險,近期沸沸揚揚的珈偉股份業績變臉事件與科恒股份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