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作為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2011年香港國際機場客流量增加5.9%,達到5400萬人次;飛機起降量約33萬架次,上升8.9%。如此巨大的吞吐量,對于香港國際機場的IT管理模式是一個重大考驗。
在香港機場管理局首席資訊主管卞家振看來,機場的IT管理與傳統企業IT管理有著天壤之別,這里不只有辦公系統、業務系統、數據分析系統等,還有其他需要與這些系統協同工作的信息管理系統,而且這些信息系統需要時刻保持協同運轉工作,一旦其中一個系統垮掉,整個流程都無法進行下去,最后可能導致機場系統的整體癱瘓。
進入香港機場管理局工作后,卞家振最大的感觸就是人們手中不斷增多的移動設備,“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IT管理觀念也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于是,卞家振進入香港機場管理局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機場開通免費無線上網服務。這樣,不僅方便乘客,對于機場內部員工辦公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從部署免費WiFi服務這步棋可以看出,卞家振所要做的工作不是只為顧客和員工提供上網服務那么簡單。
坐過飛機的人都知道,當出現因天氣原因或其他因素導致飛機無法按時起飛時,乘客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到相關機場服務人員問個清楚。過去,乘客需要按照相關指示牌查找相關工作人員或者撥打客服電話。“現在不是這樣了,”卞家振說,“在機場內隨處可見手持移動設備的服務人員,我們稱為‘大使。乘客的相關咨詢問題一般都可以通過大使完成,因為他手中移動設備所顯示的信息與機場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面前的PC顯示的完全一樣。”這種辦公模式是傳統PC辦公向移動終端遷移的一種,也是香港機場下一步IT建設的重點布局。
目前,香港機場維修部門已經全部配備移動辦公設備,對于突發情況做出判斷的時間要比傳統情況少很多。這樣,維修人員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檢測,達到快速檢測、快速維修、縮短時間,以避免機場貨物積壓、人流驟增的情況出現。
在物流運輸方面,香港機場也走在了科技應用的前列,成為全球首家正式引入無線射頻識別技術來提高行李標簽識別率的機場。在現有的行李條形碼標簽上,植入載有乘客及航班數據的識別芯片,讓讀寫器可以在遠距離及不同角度讀取數據,讀取率平均達97%,高于舊技術的80%。
凡是進入香港機場的貨物必須粘貼RFID標簽。由于周邊物流運輸管理系統與機場系統打通,所以在通往機場之前的地鐵或者輪渡上,可以隨時獲知貨物的相關信息,無形中降低了貨物的積壓風險。通過采用新技術以及優化系統流程,與過去相比,不只在運輸效率上得到了提升,貨物的平均處理速度上也翻了一番,運輸量從2010年的每小時8000件達到每小時16000件。
事實上,機場業務流程的復雜性遠比普通人想象的還要復雜,物流運輸、移動辦公只是整個機場實現信息互聯互通的一小部分。
為了降低事件發生率,IT部門需要對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和分析,通過航班監控、關鍵資源使用狀況的監控、航班保證流程監控,實時監控和預警機場的整體運行狀況和各部分的運行狀況。“飛機何時起飛、降落,走了多少路程,這些數據IT管理人員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心知肚明。”卞家振說。
隨著機場吞吐量的增加,進駐機場的零售商無論數量還是種類都在不斷增加,大量涌入的零售商對機場在有限的物理空間內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挑戰,包括業務處理能力和反應能力。
目前香港機場內部移動辦公、物流貨物運輸、相關數據分析以及業務處理能力的一系列管理流程,將傳統辦公管理方式轉變成現代企業需要的IT技術管理方式,卞家振帶領下的IT管理團隊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