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凱

在中國超過1.2億的投資者中,通過互聯網進行證券交易的已經占到80%~90%。無論是從證監會的監管角度,還是從證券公司自身的運營角度,保證網上交易安全都是戰略性要求。2009年,證監會和國家科技部要做一個關于網上交易安全系統的課題,并且把這個課題的落地示范工程放在銀河證券來做,證監會“欽點”陳靜來負責。
把研究課題落地成一個在實際業務中運行的系統,讓陳靜感到為難的一點就是如何做好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保障交易安全,可以在理論上設置很多完備的策略,但在實際的運營中,還必須考慮證券交易的業務特性。以最簡單的防病毒系統為例,若為了安全,進行全操作業務的掃描是必須的,若是如此,勢必會占用更多的帶寬和服務器資源,而此時必定會影響到交易服務的響應和處理。對實時性要求很高的證券交易而言,每一秒的耽擱就可能讓客戶損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
在銀河證券的天枰上,左邊是安全,右邊是交易,陳靜就是這架天平的平衡者。她要做的,就是要在安全和交易之間做好平衡。
平衡好安全和交易的同時,陳靜把目光放在新一代的系統上,尋求一種簡與繁的平衡。
隨著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日趨智能化以及3G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對證券交易過程中的私密性、隨身性、及時性提出更高難度的要求,要在自己的“手掌”上隨時做交易。“移動證券可以看做是新一代的交易系統。”移動證券可以看做是客戶的一“簡”,而這一“簡”對應的是證券公司的一“繁”,要做到前后臺的打通,數據與交易服務的統一。而平衡好這一簡一繁,正是依靠銀河證券的一支“部隊”。
陳靜為銀河證券打造了一支“快速反應部隊”,這支快速反應部隊,支持著數據整理和挖掘、客戶投資分析等服務。在做好前端的交易平臺、中間的業務平臺、后端的數據平臺上數據的統一之后,這支部隊可以快速響應投資者在“手頭上”的交易、查詢,管理等各種行為。
銀河證券的IT系統會根據客戶日常的交易資金數量、股票/基金類型、持有周期等信息進行歸總分類,為客戶做一個投資風格的“畫像”。并把這幅畫像傳送到已經嵌入了判定依據和投資規則的數據中心里,數據中心經過判定和推理,會自動生成投資決策建議,并會以文字、表格、走勢圖、音頻、視頻等形式及時、快速地傳送到投資者的移動終端上。投資者在綜合分析行情走勢、相關動態資訊后,參考券商提供的這些投資建議,根據自己的投資習慣,在自己可承受的投資風險下,及時和實時在移動終端上下單交易。“只要客戶在移動證券上一有需求,我們就可以馬上反應過來滿足。讓客戶在交易時越簡單越好。”陳靜說。
2000年,陳靜成為剛剛成立的中國銀河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信息技術部總經理。十年彈指一揮間,如今已經是銀河證券副總裁的陳靜認為,過去十年間,證券業由之前分散的經營個體發展成為了如今的集中式的證券公司,而作為與業務不可分離的IT也由之前的網絡、系統分散發展成為如今的集中聯網、統一系統、統一數據、統一平臺。“在以后,隨著時間的延展,證券業務仍然要走向‘分散。這種‘分分合合是一種自然規律。”陳靜說。但這種分散并不再是物理空間或物理實體上的分散,“而是一種證券業務功能的分散,即是一種以融資融券、國際板等證券業務功能和商指期貨、股指期貨等市場模塊為分類的分散。”陳靜進一步解釋說。
這種功能分散,在“分”之外還有“合”,而這種“分”與“合”之間的平衡就是靠IT來實現的。“因為IT是為證券業務服務的。業務和市場在發展,IT也要相應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依靠IT把各種業務聯系在一起,對應到一個投資者或投資機構”。陳靜說。
以前的業務和市場劃分相對單一,在服務相應上可以用簡單的“累加”就能實現。而當多種業務和市場模塊出現的時候,就需要對單個投資者(投資機構)的賬戶進行細分,比如交易、清算等,而清算又會進一步分離。在這一級一級呈細胞分裂式的分離之后,還要保障交易和管理的統一完整性,這時候只有靠IT來實現,別無他法。
目前,陳靜已經在銀河IT系統的架構里做好了對應“分散”的設計和鋪墊,并在醞釀IT業務上的創新。“無論是國家的監管政策方面,還是證券公司的自身運營,都已經把證券IT的創新提上了日程。”陳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