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占仁

如果讓你擁有一種超能力,你會選擇什么?——我們很多人都做過回答這個問題的游戲。很多人可能想要自己會飛,會隱身,或者通曉世界各地的語言,還有貪婪的人可能會幻想自己變成全知全能的上帝。但是對于創造性思維專家愛德華·德博諾博士來說,思維能力才是最重要,但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的能力。
愛德華·德博諾是世界知名的創造性思維研究專家,他堅信創造性思維并不神秘,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訓練,學會怎樣創造性、建設性地思考。他發明的水平思考法、六頂思考帽、柯爾特教程等思維工具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運用,并在激發人們的智力潛能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身處高度互聯的C時代(the Connected Era),技術變革日新月異,全球化向縱深發展,世界經濟和商業環境不確定性日益增加。此時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各類組織機構來說,是否能夠具備和發揮高水平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成為持續進步和取得卓越成就的關鍵因素。本期高端訪談,我們請德博諾博士分享自己在創造性思維課題上的新思考。
“為往圣繼絕學”
記者:您關于創造性思維的研究成果已經得到全球很多人的認知和學習,一些人把您歸為“大師”(guru)。您對此有什么感想?
愛德華·德博諾:我畢生的事業是為人類設計“軟件”,也就是思維的工具和方法,并努力推動這些“軟件”的應用和付諸實踐。人們稱我是“大師”,或者“設計師”,抑或是“思想家”,我對這些都不在意。當人們稱某人是“大師”的時候,往往意味著相信他的觀點。我關心的不是人們是否相信我的觀點,而是人們是否愿意使用我開發的思維方法。我真正關心和感到欣慰的是我和我同事的工作的確已經和正在幫助很多人訓練和掌握清晰的思考能力,激發他們的靈感、激情和自信。
記者:您的著作中對“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其他思想家鮮有提及。
愛德華·德博諾:我們現在所用的基本思維工具——分析、判斷和知識,是“希臘三賢”在兩千多年前開發的。隨后,教會控制了學校和大學,掌握了整個社會的話語權,他們一心想證明宗教異端的觀點是錯誤的,所以只對真理、邏輯和論證感興趣。于是,真理、邏輯和論證逐漸成為了人們思維文化的核心。結果,在過去兩千多年里,除了數學之外,人類思維幾乎沒有得到什么發展,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設計思維和感性思維方面更是一片空白。
人們認為哲學家們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就阻止其他人來投身其中。但是哲學家們沒有做。他們可能試圖透過一個臟玻璃窗去觀察外面的世界,但是沒過多久就不再觀察這個世界了,轉而開始觀察臟玻璃。
哲學和心理學本質上都是描述性和分析性的學科,而非操作性的學科,所以這二者無法為發展人類思維提供實踐工具。而現代和當代學科體系中還沒有“思維”的位置,我們亟需建立和發展“思維”學科。我自己開發的思維實踐框架和工具,是哲學和心理學乃至其他學科都未曾提供過的東西。
需要指出的是,這并不是在指責傳統思維,它們在發現真理方面發揮了出色的作用,幫助人們取得了輝煌的科學和技術成就,只是它在某些方面還不夠完整和充分。我希望我開發的方法能夠對傳統思維加以補充,而不是取代它們。
記者:現代社會的基本制度框架是在18~19世紀之間形成的,其中受到當時的一些思想家的影響。例如,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制度體系主要受到孟德斯鳩、盧梭的思想的影響。您對這批思想家有什么看法?
愛德華·德博諾:他們主要還不是實踐性的思想家。他們強調了一些普世的價值訴求,但是沒有研究人們應該如何思考,如何讓事情發生。我關心的是如何進行創造性地思考,如何讓事情發生,而不是僅僅去判斷、分析和描述。
記者:從創造性思維的角度看,當代社會里思想生產的機制,例如我們的大學和研究所,有哪些值得檢討的地方?
愛德華·德博諾:迄今為止,學術界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描述、描述、描述,努力嘗試著去發現真理,而不是致力于實踐層面,去研究如何讓事情發生。大學基本上只是在教授信息、知識,而不是教授行動的技能——思維的技能,管理的技能,等等。“描述”是一個姑娘的照片,“行動”則是去親吻這個姑娘。我們的大學離他們應該做的事情距離還很遠。
創造性思維并不神秘
記者:您剛才提到人們在歷史上取得的輝煌的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成就。這背后除了傳統的邏輯思維的功勞,創造性思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吧?
愛德華·德博諾:是的。我們的社會和歷史上涌現了不少有創造力的人,我的要點是,從社會總體層面來看,我們的創新思維遠未發展起來。
記者:您的著作和您所從事的教育培訓工作一直圍繞著幫助人們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習慣,其中包括《創新思維訓練游戲》(How to Have Creative Ideas)這樣非常實用的工具書。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創造力是一種天生的才能。您是堅定地相信創造力是可以培訓出來的嗎?還是說您所設計的這些游戲和練習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發揮作用?
愛德華·德博諾:這里我們首先要明確區分兩種不同的創造力:藝術的創造力(artistic creativity)和思維的創造力(idea creativity)。我談的是思維的創造力。思維的創造力絕對是可以培養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既然作為一種技能,創造力人人都可以掌握,就像我們都可以學會打網球或者乒乓球一樣,只不過就像有人打網球打得比別人好一些一樣,也肯定有人在掌握和運用創造性思維方面表現得更加出色。但是前提是,思維的創造力并非一種天生的、神奇的才能。
一些人可能會具備一種創造性思維的內在傾向,這完全是出于一種激勵的作用。有些人樂于接受確定的事物,同時有些人則樂于去發現各種新的可能性。我的書里講到的內容和方法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和難以接受,而另外一些人可能就會覺得令人振奮,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感體驗。
記者:您在這個課題上已經寫了70多本書。您能否概括一下圍繞著創造性思維的一些核心觀點或者原理?
愛德華·德博諾:我們可以把思維的創造力視為某種信息系統的“邏輯”行為——這也是我剛才用“軟件”來做比喻的原因所在。首先,我們可以把人腦看作是自組織的信息系統。既然是自組織的信息系統,它就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行為模式,而所有的行為模式的體系都是不平衡的,這就是幽默和創造力的基礎。
幽默是人類大腦最重要的行為,而且遠比理性來得重要。幽默實際上是一種認知模式的轉換,它提示我們,如果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可能就會產生某種獨到的發現;這種發現在傳統觀念里可能是不合邏輯的,但是在一個新的認知模式里卻是絕對、完全合乎邏輯的。
這里我可以講一個我自己最喜歡跟大家分享的故事:一個老頭活了90多歲,去世之后到了地獄。在地獄里他到處游蕩,遇到了另外一個同樣90多歲、老態龍鐘的老頭,令他驚訝的是有一個妙齡女郎坐在他的大腿上。他驚奇地問這位老者:“這里難道不是地獄嗎?你的待遇簡直像在天堂里一樣。”這位老人回答說:“這里就是地獄啊,你沒看到這位姑娘正在接受懲罰!”
研究發現,90%的思維錯誤可以歸結到感知上的錯誤。如果你能改變自己的感知,你就能改變自己的情感,從而導致新思維的產生。而邏輯永遠不會改變人們的情感或者認知。
C時代的新挑戰
記者:隨著IT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各種移動通信設備,例如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的普及,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進入一個高度互聯的時代,或者說C時代(the Connected Era)。您怎么看這一趨勢對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影響?
愛德華·德博諾:我認為,對于個人來說,高度互聯的趨勢之下隱含著一種危險。如果人們把太多的時間花在“連接”上面,勢必會影響他們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和精力,包括投身創造性思考的時間,結果就是連接得太多而做事情太少。
現在學校和大學等教育系統里也在大規模地采用IT技術,這也值得我們警惕,IT的技術過分實用可能會讓年輕人變得懶惰,他們認為答案都可以從網上找到。學校的首要職責應該是培養年輕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記者:對于企業來說,要在這一時代趨勢下保持創新精神和競爭力,您有什么建議?
愛德華·德博諾:我認為無論對于什么規模的組織來說,都應該設立一個首席創意官(Chief Idea Officer, CIO)的職位,而且這應當是一個非常高級的管理職位,要在組織里擔負起鼓勵、識別、收集創新性想法的職責。如果缺少這樣一個人來負責這方面的工作,組織的創新能力將會大打折扣。同樣地,我也建議各國的政府都設立一個專司思維的部長,負責統籌如何去提升本國國民的思維水平。
tips
德博諾博士1933出生在地中海島國馬耳他的一個醫學世家,早年在馬耳他圣愛德華書院求學,21歲時于馬耳他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后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并取得心理學及生理學的榮譽學位及醫科哲學博士學位。然后,他又在劍橋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并先后任教于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劍橋大學及哈佛大學。1969年,他成立了認知研究基金(Cognitive Research Trust, CoRT),用以繼續支持他的研究及把他的研究商業化。
德博諾博士已出版的著作有70多本,被譯成40多種語言,廣為流傳的代表作包括《水平思考法》(The Use of Lateral Thinking)、《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六個思考框》(Six Thinking Frames)、《這才是思維》(Think! Before ITs Too Lat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