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梅
信鴿能夠傳遞書信、蜜蜂能夠識別回家的路、鰻魚能夠回游、蝸牛能夠定向等等生物“識別”路徑的現象,你感到驚奇嗎?原來,這是由于強大的地磁場做了它們的“指南針”。
可是,你知道嗎?微生物中某些更細微的細菌也能“識別” 路徑,這就是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的“趨磁細菌”。
1975年某一天,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進行了一場有趣的微生物試驗。一名研究生用顯微鏡在鹽澤的泥漿沉淀物里發現,有些微生物持續不變地穿過視場向一個方向游動,它們最后聚集到玻片上一滴污水的某一邊緣。顯然,這不是一種趨光性反應,因為不管落在顯微鏡玻片上的光如何分布,細菌總是游向玻片北邊的一側。但是,當顯微鏡玻片附近放入一塊磁鐵時,細菌的運動方向就發生改變了。研究證明,這種細菌的趨向性行為是由地磁場引起的。因此,這名研究生將這種細菌稱為“趨磁性細菌”,簡稱為“磁細菌”。
迄今為止,已觀察和分離到的“趨磁性細菌”有球菌、桿菌、弧菌、螺旋菌等。隨著這些不同形態和特征的磁細菌的發現,人們認識到磁細菌不是一個分類學上的單位,而是具有對磁場產生感應的一類細菌的總稱。最初,磁細菌均是在北半球被發現的,它們都朝著地球的北極(地磁南極)運動。直至20世紀80年代,美國兩名科學家在南半球被發現朝著地球南極運動的磁細菌,以及赤道附近磁細菌運動向兩極的機率的均等性,磁細菌的趨磁行為現象才完整起來。
磁細菌一般生存在一種微好氧的環境中,科學家將它們分為“鐵氧化物型磁細菌”和“鐵硫化物型磁細菌”。
磁細菌為什么會對地磁場產生行為上的感應而“識別路徑”呢?
原來,這類細菌是依靠體內的指南針——磁鐵礦石結晶粒(又稱磁小體)來識別方向的。這些磁鐵礦晶體是由細菌從外界環境中攝取鐵,通過一定的生理反應生成的。非常有趣的是,大多數磁細菌體內的磁小體能夠排列成鏈狀,宛如一串黑色珠鏈。
在生物研究中,利用磁小體制成磁性細胞,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完成細胞融合和減少污染,另一方面也使得細胞分離變得容易。在醫藥衛生事業上,因為磁小體屬于生物磁鐵,不會產生細胞毒性,因而利用它載運藥物,開展靶器官定位治療,對治療內臟、組織水平以及癌癥等疾病有著重要意義,在磁性記錄材料工業方面,由于磁小體的細微均勻程度,使用它制造計算機的記憶元件、錄音、錄像磁帶等,都將提高產品質量,優良于人工制成的磁小顆粒。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磁細菌將為人類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和豐彩。
編輯/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