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超
在喧鬧繁華的北京長安街西延長線的木樨地旁,聳立著一座宏偉壯觀的地標式建筑。在大都市背景的映襯下,這座結合傳統與現代建筑物散發出與眾不同的耀眼光輝。它便是記錄首都百來年歷史的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省市級綜合性博物館。老館于1958年開始籌備,1981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的館址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孔廟內。后來為了容納更多的藏品,首都博物館建設項目的立項申請,于1999年得到北京市政府批準,2001年正式奠基興建首都博物館新館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亮相于中華第一街——長安街西延長線上。首都博物館新館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新館的展覽陳列以首都博物館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鑒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獨具北京特色的現代化展陳。
置地上體現出的京味
首都博物館是一座長方形建筑,20米長的挑檐和破墻而出的青銅器極具動感,整個建筑既有歷史韻味又富時尚氣息,兩者的結合,使這座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新建博物館與現代北京空間和諧地融為一體。從建筑材料上說,首都博物館除了銅材外還使用了三種材料,正是這三種材料與設計風格相統一,才使首都博物館體現出中國風格北京文化的特色。青銅、特制石材和顯露著木芯的原木是首都博物館的主要建材,其中青銅是北京地區出土文物不可或缺的部分,代表的是北京歷史的厚重;經過特殊處理的石材呈現灰色磚石外觀,但穩定性強,且不會變色,寓意著北京地區古老的城墻;精心篩選的木材上面還帶有木芯,主要體現出對歷史的尊重,有一種還原歷史本色的內在意義。
首博如何收集古代珍品
首都博物館是國內藏品最為豐富的個性博物館,在現藏的20萬件館藏品中,一級品數達到18萬件,二級品數達到478件。在上展的五千多件展品中,有不少屬于館藏之寶,如三千多年的西周伯矩銅鬲、北魏太和銅鍍金釋迦牟尼像、西漢絲織棺罩、元朝青花鳳首扁壺、明朝青白玉夔鳳紋子剛款樽、清朝緙絲十二章龍袍等等。首都博物館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古代文物藏品,與北京地區存在眾多從燕周開始的王公貴族墓地以及北京是三朝古都不無關系,館里的大多數藏品來源于北京地區的地下考古發掘,還有一部分來自對古代建筑修繕時發現的內藏,另有一小部分是從民間征集而來。比如鎮館之寶西周時代的青銅酒器“克姨克蹴”出土于房山區琉璃河;五彩線編白塔寺圖案圖形密封冊是1978年重修白塔寺時發現;而清乾隆年間的粉彩鏤空花果紋六方套瓶則是當年的圓明園珍寶,后來被八國聯軍掠走,直到2000年北京市文物公司才花重金將它從香港拍賣公司購回。
彩繪木構牌樓是真品
首都博物館大廳內還有一座琉璃瓦頂重檐四柱三門的彩繪木構牌樓,這座牌樓是原來位于阜成門號稱“中華家廟”的歷代帝王廟門前“景德街”牌樓的仿制品,原來的“景德街”牌樓于1954年馬路拓展時被拆除。
修建背景
首都博物館的設計是由法國著名的建筑設計公司AEP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聯合完成的。據博物館媒體負責人楊樺老師介紹:“當時的建筑設計征集方案中,參建設計師認為博物館是聯系歷史、現代和未來的場所,并以此為設計理念來構思方案。首先;在建設中采用中國古代建筑常用的木材、灰磚,并模仿銅釜的形狀以表達博物館具有中國的、歷史的含義。其次;用玻璃幕墻和巨大的鋼屋蓋表示現代,從而體現博物館是歷史和現代的交融。最后;橢圓形的青銅展廳斜出墻面,象征古代寶物破土而出,使立面有了形式上的變化。巨大的屋蓋影射中國傳統建筑的深遠外檐。廣場起坡烘托宏偉的巨構,也源于高臺建筑的手法。讓人們從文化精神層面上感受到它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