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心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國內許多老字號傳統手工藝瀕臨失傳。年逾花甲的廣州“天程銅藝”店主蘇廣偉憑著對銅藝的熱愛,在多年來連續虧本的情況下苦苦支撐著。
為了不讓祖上這份傳統技藝失傳,蘇廣偉懇請對銅藝不感興趣的兒子繼承父業。兒子答應接手,條件卻是父親必須退出店面的掌控權。隨后幾年間,父子倆在傳統與現代理念的碰撞中頻頻發生沖突,最終,大膽創新、觀念現代的兒子讓瀕臨關門的門店重新煥發生機,讓祖上留下的這門傳統工藝闖出了大市場。
銅藝大師懇請兒子承祖業,年輕后生逼宮老父交權
2007年9月,廣州荔灣區恩寧路的許多老住戶發現,“天程銅藝”老板換人了,被老西關居民稱為“蘇哥”的銅藝大師蘇廣偉“退居二線”,29歲的兒子蘇英敏接手這間蘇家祖輩傳下來的百年老店。
“蘇哥這么好的手藝,十多年都沒能讓銅藝店火起來,這個后生仔能行嗎?”一時間,街坊鄰居議論紛紛。
蘇廣偉父子的銅藝店所在的恩寧路是廣州一條歷史悠久的西關老街,手工制銅是西關文化的一個符號,也是老廣州蘇廣偉一輩子的情結。
蘇廣偉的父親蘇天程是廣州有名的銅藝大師。廣州手工打銅技術在清末時最為興盛,工人最多時超過2000人。1958年,國家把銅藝企業統一收歸國有,廣州西關一帶以打銅為生的手工藝人紛紛轉行,光復南路、大新路等幾條著名的打銅街日漸沒落。
1998年,國家重新對民間開放打銅工藝行業,蘇廣偉對銅藝的熱愛和興趣再次迸發出來。他辦了內退手續,在原來老店鋪的位置重新開起了銅藝店,掛出了“天程銅藝”的牌子。雖然蘇廣偉手藝精湛,店里的生意卻始終不溫不火,一年下來盈利并不多。
10年熬下來,“天程銅藝”成為廣州市內僅存的打銅鋪,蘇廣偉更是為數不多的打銅匠。10年間,不斷有年輕人來給他當學徒,但堅持不了幾天都走人了,他們一是受不了那份辛苦,二是感到這行沒有前途。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蘇廣偉到了花甲之年。守著冷清的銅藝店,他對這份祖傳的手工藝還能走多久憂心忡忡,他覺得自己到了選定接班人的時候了。
1978年出生的蘇英敏是蘇廣偉的獨生子,盡管父親如此熱愛銅器,他卻對這項祖上傳下來的技藝毫無興趣。高中畢業后,蘇英敏從事過洗車、產品代理、推銷等,換了無數工作,雖然沒掙到太多錢,腦子卻非常靈活。
蘇廣偉平時沒少呵斥打罵兒子,但為了這份祖業后繼有人,就放下架子和兒子談了次話,懇求兒子能跟著他一起干,蘇英敏想都沒有想就拒絕了。此后一段時間,他看到父親整天愁容滿面,心里也很不好受,再加上母親的勸說,遂答應加盟銅藝店,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父親必須退出這個店的掌控權。他覺得按照父親的做法繼續下去,只有關門這個結果,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蘇廣偉想了想,同意了。
傳統觀念、現代觀念PK,老父完敗
讓蘇廣偉沒有想到的是,兒子接手后的第二個月,就在自己的店門口擺起了麻將桌,用來“筑長城”的可不是普通的麻將,而是蘇英敏開發出的新產品——一副重達23公斤、價值近4萬元人民幣的銅麻將,他開發這副麻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天程銅藝”的知名度。
蘇英敏認為,現在什么都講創新、講品牌,銅器店要發展就一定要有創新和品牌意識。隨后,他又陸續推出了實心青銅鑄件、黃銅無焊接鳥籠、第四代黃銅扇等銅藝產品。這些新產品一上市,便引來了媒體的關注,“天程銅藝”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接下來,蘇英敏又準備投入數萬元進行網絡宣傳。蘇廣偉認為網絡是虛擬的東西,把那么多錢砸進網絡等于白扔,于是竭力勸阻兒子。蘇英敏柔中帶剛地說,這個店的掌控權在我,你就按我的意見辦吧!父親不愿掏這筆宣傳費用,蘇英敏就四處去借,籌夠7萬元,在幾家大型網站做了廣告。
花巨資投入網絡宣傳后,店里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蘇英敏接手僅半年,營業額便超過父親10年營業額的總和。
蘇廣偉以前的經營方式是做一件賣一件,店里不存貨。蘇英敏接手后,卻是進行批量生產,只要他認定的產品,先做一批出來,然后等著顧客上門挑選。蘇廣偉提醒兒子說,你這樣做,會造成產品積壓。蘇英敏卻對父親說,按你以前的觀念經營店面,賺也賺不多,虧也虧不大,永遠停留在吃不飽餓不著的狀態,我現在要的是規模效益。再說,如果你的理念是對的,我們這個店早就發展起來了。被兒子著著實實地將了一軍,蘇廣偉無言以對。
盡管蘇廣偉對兒子的舉措很少贊成過,不過兒子大膽的改革讓銅器店的生意日漸紅火卻是不爭的事實。看著店里絡繹不絕的顧客,蘇廣偉雖然嘴上不說,臉上的笑容卻越來越燦爛。
開網店、進展會,傳統工藝也能迎來春天
蘇英敏在注重產品研發的基礎上,對推銷產品也下足了工夫。他投資制作了“天程銅藝”官方網站,店里有新產品推出,他第一時間在官網上發布。
“微博”出現后,蘇英敏立刻注冊了賬號,他在微博上宣布,回復某個帖子的前20個網友將得到湯婆子、紫金葫蘆、紫銅葫蘆等其中一項新產品。他還把新產品的圖片發到微博上,引來眾多粉絲捧場。
2010年6月,蘇廣偉父子的“西關打銅”成為廣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讓“西關打銅”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接下來,蘇英敏又拋出一個大動作,參加2010年12月舉行的廣州奢侈品展。蘇英敏花巨資租下奢侈品展的攤位,讓那些平時街坊看慣了的銅煲銅壺與人頭馬路易十三、名車等世界奢侈品同臺亮相。為了參展,蘇英敏推出了幾個重量級的展品,其中包括精致的銅麻將、第四代黃銅扇,以及精美絕倫的銅制鳥籠。展會上,蘇英敏的精美銅藝展品受到海內外來賓的高度關注,展會還未結束,就已經有客商預訂了其中幾件展品。這一場展會,蘇英敏不僅掙得盆滿缽滿,還極大地提升了“天程銅藝”的品牌形象。對于兒子的這一舉動,蘇廣偉感到由衷佩服。
隨著歲月的流逝,廣州西關一帶的大師級銅藝匠人越來越少,他們的經驗及技藝如果不及時發掘出來,對打銅工藝是個很大的損失。于是,蘇英敏用高薪請他們出山,讓這些年逾八旬的老匠人聯手打造一系列精致的銅器皿。由這些能工巧匠手工打制出的銅器,都稱得上是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售價不菲,吸引了很多收藏愛好者前來選購。
為了拓展銷售渠道,蘇英敏開通了網店。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他的網店收入已占打銅鋪總收入的六成,產品最遠賣到了烏克蘭等國。蘇英敏和他父親的打銅鋪還成了廣州西關的知名人文景點,吸引著國內外眾多游客。
看到兒子把祖上的這份傳統手工藝做得風生水起,產品還邁出了國門,蘇廣偉非常欣慰。
(魏傳中薦自《人生與伴侶》2012年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