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妮
“誰是世界第一?美國還是中國?”美國《時代》周刊網站上的一篇報道寫道,“世界已經作出了它的選擇”。
曾經擔任微軟首席運營官的羅伯特·赫博爾德最近因為公務從洛杉磯飛往中國,在上海與北京拜訪了一些客戶與政府部門。行程結束之后,他在為《華爾街日報》撰寫的文章中忍不住提出疑問:中國和美國,究竟誰是發展中國家?
在赫博爾德的眼中,洛杉磯的機場狹小而骯臟,容不下要吞吐的客流量,去機場沿途的破敗景象令人觸目驚心;美國政府財政管理不力,簡直讓人不好意思講起,有直追希臘的趨勢。
與之相比,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機場干凈、整潔,基礎設施絕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并且相對較新;中國為了在技術創新方面成為全球佼佼者而大力投資,政府管理國家經濟極其慎重,并擁有逾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此外,中美兩國政府的領導力差別也大得驚人——“你能否想象美國國會和總統能拿出一個統一的五年規劃,并(像中國在通常情況下那樣)真正實現它?”
在形形色色的專業報告中,“中國即將成為超級大國”的聲音亦不鮮見。
芝加哥大學的福格爾教授2010年在《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文章,勾畫出一幅以中國為主的世界新格局:到2040年,中國成為唯一的超級經濟大國,美國則成了遠遠落后的第二名;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123萬億美元,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將達到8.5萬美元,是歐盟屆時預期人均收入的兩倍。換言之,那時中國大都市普通居民的生活水準將比普通法國人高一倍。
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給出了許多中國經濟實力持續發展的理由:中國長期壓抑的消費傾向正在急劇釋放,遼闊的鄉村會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受過教育的勞動者會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此外,他還相信官方估算的GDP值嚴重地低估了中國國內經濟的增長,若把諸如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機構的發展考慮進去,中國經濟發展應當不止目前的數據。總之,中國頗具潛力,而下一代的美國人,沒準還得背負著“自2000年以來累積下來的戰爭赤字”。
也難怪赫博爾德要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的末尾大聲疾呼:華盛頓的政客和美國選民需要認識到他們正在被擊敗,他們需要作出重大改變以使美國重新走上正軌……醒來吧,美國!
美國人的不安感更多地集中在美國的衰落上,而不是中國的成功上,但在這些流行的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中,很少有人提到,以生活水平的另一衡量指標人均產出算,中國還遠遠落后于美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數據,2009年,美國人均GDP為46000美元左右,而中國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
有意思的是,對于究竟誰是世界頭號經濟大國這一問題,認為是中國的美國人(43%)略多于持相反觀點者(38%)。
只有中國人自己是格外地“淡定”:在調查中,僅有6%的中國受訪者認為中國已取代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這在所有受訪國家中是最低的。
(摘自《視野》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