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昊平 侯越
在地方黨委換屆中,備受關注但又最為“神秘”的,便是來自上一級黨委的干部考察組。作為一項工作制度,在換屆前,干部考察組會先進行考察,并對換屆人選提出建議。在地方干部眼中,下到地方的干部考察組,手握“建議權”,對干部的選拔任用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甚至被稱為“欽差大臣”。
在換屆中忙碌的各級干部考察組,人員究竟如何組成?擁有哪些權力?到地方上如何開展工作?對干部的選拔作用有何影響?他們在考察中有哪些困惑?
組長未必來自組織部
這個位于東部的省,于2011年11月完成了省委換屆,新提拔了兩名常委。不過,相關的干部考察工作,在當年7月就開始進行了。
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平時個別提拔干部時,要對擬提拔的人選進行考察。在換屆前,就需要對整個班子進行考察。此外,還要對下一屆擬新進領導班子的干部人選進行考察。
2011年7月,到東部這個省的中央考察組,考察任務不涉及原任班子,只對省委常委和省紀委常委以上的提名人選進行考察。
帶隊奔赴這個省的考察組組長,由中央換屆辦確定,是一位剛退任的正部級干部。副組長由一位副部級干部擔任,成員從組織、紀檢等單位抽調。
據了解,換屆考察的干部考察組組長,一般都是現職干部,少數是剛退任的干部。從級別上說,他們一般都和被考察地區正職平級。例如,省委派駐地、市的考察組,由廳級干部帶隊;縣委派駐鄉鎮的考察組,由科級干部帶隊。
考察組長可以來自組織系統,也可以出自其他部門。例如,這次換屆中赴東部這個省的考察組組長,就不是來自組織部。各級考察組成員,由換屆辦從各單位抽調。
“組長必須遵循回避原則。”中央考察組的這位人士說。他不能去自己的祖籍地和自己工作過的地方。如果某個地方的黨政領導跟他過去有過同事關系,也不能去。在中央考察組成員中,司局級以上干部,全部要回避,處級及以下的干部原則上也要回避。
換屆考察任務多,每個參加考察的干部,都要考察好幾個地方。不過,每次考察組的成員都不一樣,特別是組長。一般來說,每去一個地方,都會換一個副組長搭檔,這樣做,“是為了減少考察組成員之間可能達成某種默契”。中央考察組的這位人士說。
傾向性意見很有“殺傷力”
考察組到地方,照例會先跟當地黨委進行溝通,當地會召開干部大會,對考察事項進行通報。
上述東部這個省的黨代會,于2011年11月召開。7月份,中央考察組一行十多人就到達了。根據當地的干部結構,到11月,省委常委將會出現2名缺額。考察組的任務是,通過考察向中央提出新任常委的提名人選。先是召開全省推薦大會,拿出所有符合條件的正廳級干部和非常委的副省級干部名單,由參會人員不記名投票推薦。參會人員包括所有正廳級及以上級別的現職干部,還有所有退休的正省級老干部,以及前一屆剛退任的副省級干部。
考察組采取差額考察的方式。雖然只是新增2名常委,但要先通過投票,確定10個人進入考察組的視野。然后,考察組再通過個別談話,以及和省級領導溝通,確定6名正式被考察對象。
到正式考察階段,考察組還要到被考察對象的單位作更為深入的了解。這個省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成了6名被考察對象之一。考察組接著就到市里考察,兩人一組,不斷找人談話——先要找副市級及以上級別的干部談話,然后還要找發改委、財政局、經信委這些綜合部門的負責人談話。
談話前,這些約談對象首先要進行一次投票,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是否同意提拔使用被考察對象,二是對被考察對象進行一些量化打分,具體包括德、能、勤、績、廉等方面。“考察一個人,可能要找50-70個人談話。”中央考察組的這位人士說。
將近一個月后,對6個人的考察全部結束。考察組寫出了考察報告,6個人的優點和缺點都寫明,并且寫出考察組的傾向性意見,明確建議哪兩個人成為新一屆省委常委候選人,以供中央參考,內部有不同意見時,組長就要拍板。
考察組形成考察報告前,還要跟省委溝通。“一般與省委不會有不同意見,因為確定考察人選時都有溝通。”中央考察組的這位人士說。但如果雙方的意見不一致,考察組會將兩種意見都寫進考察報告,由上面決定。
每個考察組考察結束后,都要提出傾向性意見。這被一些干部認為是考察組最有“殺傷力”的權力。
不過,在地方上,有些地區確實給干部考察組賦予了足夠大的權力。例如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在這次換屆時,就規定“鄉鎮換屆,干部能否任用將由考察組說了算”。當然,他們同時也規定,對因考察失誤造成干部任用失誤的,嚴肅追究考察組負責人和有關人員的責任。事實上,中紀委在2010年3月31日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中,也規定了干部考察組考察失誤要承擔的責任。
“關鍵要防止帶病提拔。”中央考察組的這位人士說。他回憶,在他們出發前,中紀委的干部通報了他們接到的對當地干部違規、違紀的舉報情況,意在提醒考察組,對這些人的考察要慎重。“這也說明,哪些干部平時有什么問題,上面都很清楚。”
“宴請很有限”
中央考察組到當地后,都是住在省委招待所,到達地級市以后,也是住在招待所。中央考察組的這位人士說,住宿費按照差旅費標準報銷。
“社會上說,考察組到哪里都是喝茅臺,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我們這一趟絕對沒有。”中央考察組的這位人士說,考察組在當地喝的都是本地酒,吃土菜,到了地級市全在賓館吃自助餐,組長也是一樣。至于宴請也很有限,一般來說,也就是考察組去的時候,省委常委們會出來與考察組成員一起吃頓飯,走的時候,再一起吃頓飯送一下。
考察組到了地級市,如果市委書記本人是被考察對象,那是絕對不允許他出面接待的。如果有其他人員是被考察對象,一般來說,市領導會禮節性出面接待一下。
“考察期間請客送禮是沒有的。”江西省橫峰縣委組織部一位領導說,“干部被考察期間一旦發現有這種行為,就完蛋了,誰也不會在這個時候犯低級錯誤。”以前在考察前,曾有人向考察組打招呼,但考察組一聽了之。
考察組的困惑
“作為考察組的成員,我們對這項工作也有困惑。”橫峰縣委組織部那位領導說,有時考察容易失真,大家都怕得罪人,想做老好人。即使兩個人平時有點小矛盾,眼看別人成為被考察對象,他也許會想,如果說了不好的話,對方日后如果成了領導,那就麻煩了。
一位不愿透露個人信息的組工干部談到了關于“失真”的困惑:由于某些因素,同樣一項工作的完成,在不同的座談對象眼里,會形成兩種完全相反的結果。有時一個人的缺點,在另一位座談對象的口中,會變成優點。對于這些現象,干部考察組就要進行仔細甄別。
另一個困擾干部考察組的問題是,考察組掌握被考察者的情況,但在考察報告中,往往是抽象的、概念性的評價多,寫實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
橫峰縣委組織部那位領導說,考察中的這些困惑,實際上考驗著考察組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方法。橫峰縣近年來探索考察干部進家庭、進社區、進原單位等做法,考察干部八小時之外的表現,力求考察結果更真實。
對“失真”這一點,中央考察組的這位人士的感覺有所不同。他說,省級考察中,談話對象不愿意說或者不想說的還是少數,相反,很多人愿意借這個機會談一些問題,這是直接向上級組織部門反映情況的最高效渠道。省級考察的保密性非常嚴格,安全性也較高。
在他看來,一個問題是現在的干部變動太快,往往是考察組花力氣考察完一個班子,往往半年不到又要進行干部調整,需要個別重新考察。
(李云貴、張源、杜啟榮薦自2011年12月22日《南方周末》圖:勾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