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
摘 要:新聞導語通常指新聞報道的第一段或開頭幾段,包括六大新聞要素:人物,地點,時間,事件,過程和原因。導語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聞內容的高度濃縮。新聞中大部分顯著的特征都體現在導語中,而且中美文化的差異必然對新聞報道的方式產生影響,因此新聞導語是反映文化特殊性的一面很好的鏡子。文章收集了《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中的50篇中國新聞報道和The New York Times, Los Angeles Times, USA Today中的50篇美國新聞報道,從文化差異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嘗試通過探討六個導語結構要素在分布、類型、社會功能和組合方面的特點,揭示其后的文化差異,從而提高二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和英語報刊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新聞導語 對比分析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3-055-02
一、理論背景
新聞是語言的一種表現形式,想要研究新聞文化就必須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廣義的文化是人們生活的方式,是人們所習得的行為方式、態度和物質的集合。狹義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成就和貢獻的總稱,包括藝術、音樂、文學、科學、技術等。語言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定義到它是聲音、文字和形式等用于人類交流思想和感受的系統。語言來源于文化,也是文化的反映。從廣義上理解“語言是一個民族象征性的代表,它構成了人們的歷史文化背景,同樣代表人們的生活與思維方式。”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語言,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和經驗也不同。所以我們說語言影響和反映不同的思維和思維模式、價值和其他文化特點。
1.Kaplan的思維模式理論。Kaplan曾提到美國人的思維是線性的,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非直接的。美國式導語常以話題句開頭,簡單介紹新聞內容,然后其他部分按照邏輯順序發展。由此美國人是偏理性主義者。中國人不會直入主題,往往要討論些外圍事件。通過對比很容易發現中美兩國思維模式的不同。
另一個區別是,美國人比較客觀,中國人比較主觀。就像前面提到的美國文化強調理性,中國文化強調理解。理性主義要求人在判斷事物時要沒有偏見,這種世界觀在美國人思維中占主導地位。在中國,人們喜歡挖掘事物本身的內在,找出其核心,而過程中往往加入自己的感情。
2.Hofstede的文化四種對比。在1967年到1978年間,Hofstede做了很多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并對答案進行分析。如表1。
數據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權力介入度,權力介入度大的文化與權力機構、社會地位、經驗、年齡有更大關聯,介入度小則相反。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美國是典型的個人主義文化,中國則是集體主義。男子主義和女權主義,突出男子主義的文化更強調成就、力量和財富,突出女權主義的文化強調價值關系、撫育和生活質量。
二、中美新聞導語文化差異分析
本文在Bell的結構理論指導下,根據新聞導語結構六要素特點,通過分析收集的資料,從中美導語的分布、類型、社會功能和選擇偏好進行對比。根據思維模式的不同,還將討論不同的價值觀對新聞導語的影響。分析結果反映出很多方面的差異,本文只選取四方面進行討論。
1.分析所需資料來源及理論構架。我們分別選取了最新的中美新聞報道各50條。主要來自《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和The New York Times、 Los Angeles Times、 USA Today。所有的新聞都是關于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等硬新聞。
2.研究方法。
(1)位置定位。通常我們認為,如果事件在文章前1/3處,我們說它在開頭。如果出現在中間的1/3處,那就是在中間。如果出現在后1/3處,它就在最后。然而有些材料很短,如新聞導語。那我們規定如果事件出現在前1/2處,它在開頭,反之則是結尾。
(2)時間標志。我們把重心事件發生的時間標為Time0,把中心事件之前的時間標為Time-1、Time-2等,之后的時間定為Time+1、Time+2等。
(3)研究問題和限制條件。本文對新聞導語結構的研究集中在其結構六要素上:事件、人物、場景(時間和地點)、背景、評論和后續。根據下列問題對以上要素在分布、類型、社會功能和選擇偏好上進行分析。
3.結果。
(1)新聞事件的不同。美國新聞導語中所有50個事件中的80%(40)在開頭,20%(10)在結尾。中國新聞導語中36%(18)在開頭,64%(32)在結尾。所以我們從表2中可見更多的美國導語將事件放于開頭,他們更傾向將事件早些告知。
(2)新聞人物的不同。
(3)新聞人物的位置不同。
由表3可見更多的美國新聞導語將人物放于開頭。
(4)新聞場景不同。新聞場景包含時間和地點。它所提供的信息是在某一時段里某一事件發生的地點。因此要對比新聞場景先要討論一下時間和地點。
(5)時間結構不同。
(6)新聞背景、評論和后續的不同。
(7)新聞背景不同。背景早于新聞事件本身,我們稱很久遠的背景為“歷史”。如表5所示,75%中國新聞導語將背景放于開頭,而美國只有43%,相反他們有57%的背景(歷史)放于最后。
新聞背景在新聞導語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美導語都反映著相同的社會功能。它們分別是:起到呼吁作用、給出產生影響的原因、提供相關知識。
(8)新聞評論不同。新聞評論常與記者和當事人所見有關聯。它包含了個人的觀點和對事件發展的展望。首先,中美新聞導語評論在導語中出現的位置不同。82%的美國導語評論出現在開頭,中國只有45%。
其次,中美新聞導語評論有不同種類:主觀(記者和當事人的觀察)和客觀(評估和展望)。從表7可見,82%的美國新聞導語評論是客觀類型,73%的中國新聞導語評論是主觀類型。
第三,中美新聞導語評論都可以產生以下影響:起到呼吁作用和提供深刻見解。但是,有一些社會功能只體現在中國新聞導語中。如:倡導和諧社會和體現社會進步等。
(9)事件結構不同。根據Bell的新聞導語結構樣板,導語包含以下幾個元素:事件、人物、場景、背景、評論和后續。事實上,在導語結構中并不是所有的要素都要同時出現。表8是導語各要素出現情況。
從表8我們可見最基本的人物和事件都出現在導語中。時間和地點的多次出現證明了場景(包括時間和地點)在導語中同樣重要。中國導語中新聞背景和新聞后續出現的次數要比美國的多,而美國導語有更多的評論內容。
三、總結
根據前面的幾章的內容總結,在新聞導語的事件、人物、場景、背景、評論、后續和事件結構中主要有七點不同:第一,美國人喜歡將新聞中心事件放于開頭,中國人相反,美國人是線性思維,中國人是螺旋式思維。第二,美國新聞主體往往是個體,中國更多以政府和機構出現。第三,美國新聞導語注重將來,中國新聞導語注重歷史。第四,中國新聞導語中常出現新聞背景,且將其放于開始,背景起到一定呼吁作用,而美國導語卻不這樣安排。第五,美國新聞導語評論表達較客觀的觀點和見解,中國式導語主觀評論較多。第六,中國式導語有更多的后續,而美國很少。二者均表達了對未來的期許。第七,美國新聞導語結構是多變的,內容更豐富。中國新聞導語結構比較穩定,信息量小。
雖然本文經過了細心的寫作過程,但難免有疏漏之處。材料選自主要的幾家中美報刊,并且都是硬新聞,所以不能說此文具有絕對的代表性。此文還須在將來進行更系統的整理分析,所及更全面的新聞材料。除了較有權威性的幾份大型報刊外,還應考慮到一些地方性報刊。應該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到體育、娛樂、休閑等多方位選材。希望本文能夠幫助二語習得者提高文化意識,增強他們對英語新聞故事的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馬建國.英文報刊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朱永濤.美國價值觀—一個中國學者的探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學院外語系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7)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