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瑜
首屆“中國當代政治抒情詩高峰論壇”2月17日在浦東塘橋舉行。出席論壇的專家們認真研討了政治抒情詩的定位、現狀及今后發展的方向。
論壇由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陳圣來主持,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到現場揭牌,龔心翰、陳東等領導、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張炯、《詩刊》編委李小雨、朱先樹、評論家毛時安、孫琴安、陳歆耕、楊展業,朗誦家丁建華,詩人桂興華、傅亮等發言,會上,領導和專家們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
其中,李小雨認為政治抒情詩要在內容上站起來,就是指立意要有深度。有政治不等于有思想。思想要深刻,要引人回味,一般政治抒情詩都有大的歷史背景,表現歷史的進程和發展規律,又展現人的命運,但是怎么寫得更深刻?可以說大多數詩都有政治的因素,時代的因素,比如說陶淵明寫得“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實際這里面也體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他的抱負,任何一首詩都不可能脫離政治,都不可能脫離寫作的時代。所以,政治抒情詩寫得深刻的話,就要在思想上留有一個空間,能夠對一個時代做出最根本的描繪,也就是說表現病痛,這是平面的。關鍵要表現傷痕對心靈的打擊,才是深刻的。《文學報》總編、評論家陳歆耕認為當下的政治抒情詩要把詩性和理性更好的結合起來。政治抒情詩的式微一方面和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系,人們更現實、更物質、更生活化,參與政治的熱情非常淡,用政治抒情詩來重新燃燒他們的熱情非常困難。另外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人的教育、文化、知識層次在不斷的提高,更理性了,又不大容易的產生激情,政治抒情詩真正寫到他們心里去,重新燃燒激情是很困難的。
會上,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這次會議對重新審視當代政治抒情詩是一場及時雨,給政治抒情詩人很好地提了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