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崢
美國華爾街股市里有句名言:“圖表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使用圖表的人。”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表明了這樣一個技術分析道理:市場投資交易操作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價格技術圖表走勢,而是對圖表本身的認識及理解。我們不得不說,試圖講述一件股市正在發生的事情時,是不容易的。但跟蹤股市的實際價格波動方向遠比各種復雜化的預測重要得多。我們很難準確判定滬深股市指數在何時、何種點位上見大底部,但投資者現在至少還能比較直觀地觀察到滬深指數波動在形態和成交量上沒有明顯的底部形態特征。所以說上證指數2132點附近絕對不是本輪大熊市的大底部是有技術面趨勢特點支持的。
技術分析中的道氏理論中對于大底部形態的出現,需要特別重視的是“大反轉”形態,這種時空、價格、形態和成交量同時出現逆轉的階段,是市場本身發展到一定情況下的特定產物,比如道氏理論中提到的牛市“建倉期初期”等。股市每個階段,都有著階段性的市場特征,比如經濟蕭條或經濟調整或大熊市時,市場處于崩潰或者不景氣,實業難做,上市公司年利潤下降等,此時多數投資者處于絕對的投資虧損,幾乎所有的投資大眾對未來看淡。技術上表現得最突出的是市場成交量持續低迷,交投人氣的低迷不振根本無法支持一輪大牛市的啟動。這在技術面走勢的認識及理解上似乎有一種“惡性循環”的趨勢,直到熊市趨勢完全衰竭結束。當前滬深大盤指數及絕大多數個股的低迷調整,其實就體現了目前中國經濟大結構調整時期的經濟特點和大眾心理及交易操作行為,然后被所謂市場主力或者各種投資基金用“以勢導勢”式的四兩撥千斤方式,利用各種權重股或利空消息向下砸盤式深幅調整。
熊市大底部的形成是一種極點,是調整下跌至量化臨界位,也是一種市場成交量不斷萎縮至極點到不斷放大的循環。判定當前股市上證指數是否有可能見大底部至少有幾個技術上的前提條件:一是大盤成交量持續低迷至臨界點;二是股市分類指數中至少有二個以上沒有同步創下新低;三是分類指數中至少有一個指數明顯走出“上升通道”的價格走勢;四是大盤股指開始在日線級別上逐步走高。
最近一個多月來滬深股市的震蕩盤跌走勢,歸根結底是由市場交投不活躍、成交量反復低迷造成的。換言之,市場買賣盤的清淡導致了市場交投人氣及股價重心位置進一步下滑。供求關系、經濟波動、政治等基本市場因素,無疑是影響股票市場總體價格波動的主因,但是說到底,決定股市價格漲跌的力量,最終還是來自市場本身的多空買賣力量活動。股市中有再大的利多消息政策,如果沒有投資者的入市操作行動,股價就不會漲;有再大的利空消息,如果沒有投資者的做空拋壓,股價就不會大跌。市場的買盤和賣盤交投人氣,是通過股市的每日成交量和價格漲跌幅度得以反映,股票技術分析中的量價分析,實質就是市場動量及趨勢方向分析,市場成交量是推動價格趨向的根本動力,股價走勢就是趨勢方向。
依據技術分析中量價分析的一般原理,股價上漲,成交量增加,則“眾人拾柴火焰高”,表示市場漲勢方興未艾;股價上漲,成交量逐漸縮小,意味著漲勢已經“曲高和寡”,距離波段頂部不遠了,是股價回調的先兆。反過來,股價下跌,成交量增加,則“墻倒眾人推”顯示跌勢已不可避免;股價反復盤跌,成交量越縮越小,反映市場極其清淡,應該以觀望為主。
市場的成交量,好比是汽車的“油門”,加大油門即成交量,汽車自然會朝著某個方向加速;反過來,成交量減少,就等于收小“油門”,雖然汽車依然有個慣性前沖,終究要停下來,掉頭向另一方向開去,因此股票投資者密切觀察市場成交量,就等于在觀察市場的價格趨勢方向。
股價走勢實際上并沒有主觀上的“大底部”,所謂的大熊市的大底部實際上都是由市場多空買賣盤力量活動客觀形成的。“大底”,是由股票投資者的整體持股信心即人氣決定的,市場沒有量,股指反彈空間將極為有限,更別提下半年出現大牛市了。投資者應該明白,成交量的減少不會輕易改變股價波動趨勢的方向,但經常會加劇或延長股價的調整下跌空間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