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林
悖論之三:市凈率悖論與“馬太效應”
本欄在上周寫了A股的兩大悖論,一個是,以滬指為代表的A股十年漲幅與同期國內經濟增長嚴重背離。美國人漢密爾頓早年所說股市是“經濟晴雨表”的著名論斷,應該見諸歐美各大市場而皆準,卻在中國股市尚不管用,至少到目前還是失靈的。
二是A股的流通市值在過去5年間,急劇膨脹,讓二級市場嚴重承壓、不堪重負,大把人在喊痛。照道理,新股IPO應該發行極度困難才對、甚至發不出去。但現實情況卻完全相反,市場對中小板、創業板等小市值新股(不含滬市主板)的爆炒或惡炒不誤,甚至常常推陳出新,以至于深滬兩家交易所在近幾個月,不得不對爆炒新股屢屢祭出“殺招”,但又總在“道高、抑或魔高”之間糾纏。
今天要說第三個悖論,就是本文的小標題所指。這又是一個匪夷所思、有悖常理與基本邏輯的怪像。按照歐美市場的經驗與理論,市凈率愈低的公司才會愈發值得買,尤其是買進了跌破公司凈資產值的股票,可謂撿了個大便宜。當然也就愈發值錢,但A股至少在近半年不是這樣,買這種破凈股票的人,通常都有點傻,至少也是有問題的。
統計顯示,至本月4日收盤,A股市凈率小于1的股票共有46只,今年以來平均累計漲幅為-3.33%;而市凈率在9至15倍的“貴”股票共有57只,其上半年平均漲幅為30.11%。在高市凈率的股票中,今年以來甚至有不少價格翻番的股票出現,如酒鬼酒、東寶生物、零七股份、永生投資、青青稞酒等;而跌破凈資產值的股票群體中竟然沒有出現一只牛股。
這種結果會讓那些篤信價值投資,崇拜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粉絲們極度郁悶或糾結。市凈率越低的股票才越有投資價值,這并不是巴菲特說的,而是他的恩師格雷厄姆早年的驚人發現。后者極其擅長在那些臟兮兮、且濕漉漉的煙屁股(超低價、“破凈”股票)當中掘金,并在當時運用這一“絕活”取得笑傲華爾街的驕人業績,但是A股顯然不理這一套。
遠的不說,至少在今年上半年,市凈率越低的股票天天在跌,市凈率越高的股票卻日日見漲。從股票實戰操作的選股角度看來,低市凈率的股票并沒有給投資者帶來回報、更談不上驚喜,反倒是高市凈率股票提供了豐厚及遠跑贏大市的回報。
爭論這種現象孰對孰錯,其現實意義似乎不大。對此,借用一下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或許挺合適。股價越強、就越有資金愿意跟進與追捧、其市凈率也就越高。反之,只能落得一個“門前冷落車馬稀”。這句話的直譯就是,買A股,一定要買強勢股。此乃經驗之談,信不信由你。
如今市道如此低迷,離底部還有多遠?有統計顯示,至本月4日,A股平均市凈率為2.34倍,距歷史低點的1.8倍仍有三成的差距。所以,若按市凈率來衡量,或尚未見到歷史底部,但市盈率卻早就低過2005年6月滬指的998點。
悖論之四:IPO集資源源不絕的尷尬
A股IPO無度而肆意融資圈錢(又少予投資人回報)與二級市場的竭力反對,形成股市的第四大悖論。改革開放前,因為舉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那時其實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以國企占據絕對大多數的前提下,國企缺錢自然就找國有銀行解決,企業的融資來源長期都是絕對依賴銀行信貸的間接融資。
故在內地談集資,應該都是在1978年底實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之后的事。在A股大躍進式瘋狂集資,也應該是在2004年之后的事。因為自那年起,除了主板之外,又新開設了中小板。在開設該板之前,股市當時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為“為國企脫困服務”,主板幾乎成為各類國企的“專屬領地”、僅有少數由國企改制后實際變為民企的公司。所以才有央企是“共和國長子”的奇怪說法;因為歷史緣故,國企就有這么牛。
開設中小板之時,國內主要的大中型國企大多已經上市,國企脫困的巨大壓力實際上已經大為緩解,這才輪得到國企以外部分民營企業的排隊上市,以及極少量的中外合資與外資的上市集資需求。
一方面,企業集資需求一直呈現殷切加旺盛,“中小企業融資難”就是最好的真實寫照。今年一季度時,在證監會排隊等候“IPO過會(上市審核)”的公司約500余家擬上市企業,最近的數字已經超過700家,而且是有增無減,A股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上市融資壓力當然就是與日俱增。
二方面,2011年國內各類金融機構的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高達75%左右,同期企業債券和股票融資占比只有14%,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結構比例失衡的問題十分明顯。現有債券市場的規模已經相當龐大,但都是國債和財政部發行的債券、以及金融債。企業債卻少之又少。以至于出現千軍萬馬的企業,要么就是上銀行爭貸款,要么就是涌進證監會擠破頭爭上市。
20多年來,太多的官員和專家曾就國內金融市場的長期規劃與設計,發表過數不清的高論。但企業債這一塊的明顯及嚴重“短腿”,卻是長期不見緩解的一大瓶頸。主管此事的多個部門對此當然難辭其咎,但這些多頭部門應該也有一些難言的苦衷:國內的企業普遍信用不高。這些公司在債市借了錢之后,還不還、或能否按時連本帶息一并償還?只有天知道。之前曾經發過債券的公司,都是一些很大型、以及信用相當好的企業。一般的企業要想便捷的發債,應該不僅是貴公司是否可以發,而是有沒有人敢買?
國內股市與金融市場中,直接融資(股市)與間接融資(銀行)之間的比率長期懸殊、畸形發展;股市與企業債市也是畸形發展;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又是如此旺盛,當然就讓股市嚴重承壓,也讓銀行嚴重承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