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福
摘 要:對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的確立和界定,是準確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之間關系的必要前提。現行企業利潤最大化主要是基于貨幣對企業投入與產出進行計量,而不能全面地對企業的成本和收益進行反映,用單一貨幣標準對企業利潤最大化進行衡量未免片面。文章對利潤最大化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同時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企業利潤 企業社會責任 對應關系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3-249-02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利潤最大化,企業經營的目標,必要條件為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即MR=MC,充分條件是利潤函數的二階導數小于0,即邊際收益的變化率小于邊際成本的變化率。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昆所言:“競爭市場上的企業與經濟中大多數其他企業一樣,努力使利潤最大化。”
那么,在合法經營的條件下,為什么說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是謀求更大的利潤,而賺錢越多,盡的基本社會責任越大,反之則越小?為此,筆者認為:
1.應當明確什么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20世紀60年代首先凸現于西方國家管理界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構建企業與社會和諧關系的一種基本思想。作為理論概念企業社會責任隨社會環境的變化經歷著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要明白社會責任與利潤最大化之關系,首先必須搞清社會責任之內涵范圍。
企業社會責任論早期開創者(如米爾頓·費里德曼等)的觀點認為:企業投資者設立企業的唯一目的在于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他們賦予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在遵守職業規則的條件下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企業所處社會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投資者創立企業的目的不僅是單一地追求利潤,同時賦予企業其他社會功能,使企業的社會責任由最初的一元向多元化轉換。多元社會責任論認為企業責任可分為:企業經濟責任、企業法律責任、企業道德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其有著間接關系的第三人所應負的除經濟、法律、道德三方面以外的責任。具體可概括為: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如員工安全健康、再培訓等);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如質量保證、不進行欺詐等);企業對投資者的責任(如賺取利潤、保證企業成長發展等);企業對政府的責任(如納稅、履行政府經濟政策等);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如對社團和慈善事業捐贈、美化環境等);企業對環境的責任(如環境治理、資源合理利用等)。
2.應當對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進行界定。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一個企業實現目標的組織程度。作為經濟實體的企業其目標是多元化的。企業既有長期目標也有短期目標,既有綜合目標也有單一性目標。企業追求的目標是多方面的,如效率目標、技術進步目標、效益目標、質量目標、成本目標等等。因此,在對利潤最大化進行評價時,需要對企業各目標之間進行權衡。
對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的確立和界定,是準確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之間關系的必要前提。現行企業利潤最大化主要是基于貨幣對企業投入與產出進行計量,而不能全面地對企業的成本和收益進行反映,用單一貨幣標準對企業利潤最大化進行衡量未免片面。因此,對企業經濟績效指標選取時,不僅僅要找出企業的主要目標,還要在利潤指標體系中加入適當的非貨幣指標,這才更全面、更真實、更準確。
3.把握兩者關系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首先是企業社會責任度。企業社會責任度是指企業依據其擁有的使命、能力、職權等所應該對社會承擔的最大責任限度,它是正確認識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是否會影響企業利潤最大化的一個最直接標準。企業社會責任度具體包括:
(1)使命限度。任何一個企業的首要責任都是執行其職能、完成其使命、實現其關鍵領域的各項目標。所以,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第一限度就是使命限度。
(2)能力限度。一個企業必須獲得承擔它造成的影響所需要的能力,但對不是由該企業所造成的影響產生的社會責任領域,其責任的承擔要受其自身能力的限制。
(3)職權限度。權力與責任是密不可分的,擁有職權就意味著承擔責任;反之承擔責任也應有相應的職權。企業沒有某種職權,也就無法承擔與此相對應的社會責任。
其次是市場結構(或市場類型)的問題。微觀經濟學根據市場競爭程度的強弱把市場劃分為四個類型: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一般而言,市場結構為企業進行各種經濟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市場環境;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是一種企業行為,利潤最大化反映企業行為的成就或結果。不同的市場結構對企業社會責任與利潤最大化兩者關系的影響是有差異的。如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由于市場上的廠商很多,單個企業對產品價格不具有影響力,在給定的時間內,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會增加產品成本,從而使企業利潤直接受損,諸如一些企業偷稅漏稅、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破壞和污染環境等對社會不負責任的現象。而在壟斷市場上,企業社會責任與利潤最大化的關系就不再那么明顯,因為企業可以把承擔社會責任所增加的成本通過自己定價轉移給了產品消費者。
再次是影響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其他因素。影響企業社會責任與利潤最大化關系的因素有很多,如技術進步、管理水平、企業所在行業的周期、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等。有時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并非是影響企業利潤最大化的主導因素,因此兩者關系的定性度量難度會增大。企業社會責任和利潤最大化原本是兩種會計計量體系(企業責任會計和企業財務會計)中的要素,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所涉及成本和費用的主體內容,時常會被內化成企業財務會計中的成本;企業利潤最大化是企業財務會計中的重要考核結果,然而,企業責任會計中的企業社會效益不易被內化成財務會計中的企業利潤。也就是說,兩種會計體系至今還沒能夠建立起統一體系。兩種體系間的矛盾引發了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與利潤最大化之間關系,即兩種體系中要素對應關系的思考。這也是我們今天重點來研究這個問題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張德亮,吳穎利.淺議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關系的前提及視角.經濟師,2003(10)
2.唐小蘭.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的相關性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10
3.周琦深.基于和諧社會建設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模式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8.11
4.劉麗萍.企業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6(2)
5.耿學峰.企業家社會責任芻議.商場現代化,2011(15)
6.陳風,錢靖等.芻議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的選擇.中外企業家,2011(6)
7.張言壽.企業理財目標芻議.治理財金,2000(7)
8.王丹丹.談企業財務中心價值最大化原則.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12)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北區公管辦 重慶 40112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