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學軍
托馬斯·沃爾夫(1900-1938)是美國現代文學中的一位奇才,29歲時出版第一部小說《天使,望故鄉》之后便蜚聲文壇,成為眾多文學家和批評家關注的對象,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美國小說家,與劉易斯、福克納、海明威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齊名。福克納把他列為美國現代作家的首位,劉易斯認為他前途無量,很可能成為美國現代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家。沃爾夫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四部篇幅奇長的小說,《天使,望故鄉》和《時間與河流》是他生前出版的,而《蛛網與巖石》和《你不能再回家》是在他死后由編輯整理出版的。除這四部長篇小說外,他還發表了一些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以沃爾夫的創作精力而論,倘若不是英年早逝,他一定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時間與河流》是沃爾夫出版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也是他寫的篇幅最長的小說,達900多頁。其實,這也只是沃爾夫最初計劃創作的小說《十月集市》的一部分。這部小說接續《天使,望故鄉》的情節,記述了尤金從20到25歲的生活經歷。小說從尤金離開家鄉赴哈佛學習寫起,寫了尤金奔赴哈佛途中和他在哈佛生活的一些情況,寫了他從哈佛回鄉奔喪的見聞,寫了他被捕入獄的事件,寫了他在紐約教書的經歷,寫了他在歐洲的旅行以及乘船回國時遇見埃斯塔的情景。因此,《時間與河流》可以稱得上《天使,望故鄉》的續篇。
《時間與河流》與《天使,望故鄉》同屬成長小說,但情節更加松散,包含更多的抒情和議論成分,這也許是因為這兩部小說的寫作目的有所不同。如果說《天使,望故鄉》描寫了尤金從出生到20歲的成長過程,作品透過他的目光向讀者展示周圍可鄙的世界和他心靈的孤獨,那么《時間與河流》則更加注重表現人生的滄桑和作者對人生的感觸和頓悟,該書的書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生似水的年華。《時間與河流》可以稱得上最具沃爾夫特點的作品。
《時間與河流》真實而又飽含激情地描寫了以尤金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渴望與迷惘,希望與絕望的心路歷程。在美國文學中,表現青年心靈成長的小說并不少見,但以史詩的筆觸和浪漫的情調表現年輕人的生活,這種創作手法成了沃爾夫的獨特風格。尤金是億萬青年的代表。像所有年輕人那樣,他對生活充滿了憧憬和渴望。他認為,他還年輕,不會死去,有的是機會,一切都可以從頭再來,這個世界是年輕人的世界。“他既想擁有整個世界,又想把整個世界吞下——他想集萬人的精力于一身,并具有足夠的魔力,去獲得各種各樣的經歷,做各種各樣的工作,享受各種各樣的歡樂和成功。”
在《時間與河流》中,沃爾夫著力表現尤金對知識和人生經驗的渴求。到達哈佛之后,他忘我地讀書,“流連于圖書館的書架之間,從數干個書架抽出書來,像瘋子一樣苦讀。一想起數目巨大的藏書,他就會百倍瘋狂;他越讀,越覺得知識少——他讀過的書越多,越感到未讀的書越多”。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他讀過數萬冊書,而這些書大部分與人類經驗有關。除了讀書以外,他還渴望了解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尤金是經驗的探索者。他渴望了解世上發生的一切,把世界化為己有。在這種浮士德式的渴求的支配下,他進行了無數次旅行,從農村到城市,從小城到大都市,從國內到國外,他仔細地觀察周圍發生的事情,出沒于大街小巷,目睹,耳聞,鼻嗅,體察周圍發生的一切。在他看來,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那些轟動一時的大事件;令人們難以忘懷的,卻是那些不為人們注意的事情,比如偶然的相遇,匆匆的告別,因為這些都是最深刻的人生經驗,揭示了人類生存最根本的問題。
沃爾夫是十分敏感的作家,他可以從一片落葉和一滴水中感悟到生命的流失,在他看來,每一個時刻,每一個角落都發生著與人類生存休戚相關的事情,“生活一幕一旦出現,哪怕頃刻消失,也會永遠屬于他,使他永遠不能忘懷”。這些轉瞬即逝的事情成了他感覺領域的寶貴財富。沃爾夫有著非同尋常的記憶力,他可以憑借記憶使過去的印象得到強化,通過記憶,喚起事物的氣味、聲響、色彩和形狀。所以,當他想把這些生活事件以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時,這些生活事件像滾滾洪流一樣從他的筆端一瀉而出,一切都活靈活現,躍然紙上,這些貌似無關緊要的事件在他的筆下獲得了不同凡響的意義,成了人類生存的最根本問題。盡管《時間與河流》在一些批評家看來過于冗長,但是,我們發現,沃爾夫并不是不加選擇地羅列生活瑣事,他認為,作者應當有所選擇,把那些能反映生活本質的事情付諸筆墨,把反映生活本質的事情表現出來,并對生活做出評判。
《時間與河流》是沃爾夫把個人經歷融入美國經驗,乃至人類經驗的一部力作。在這部作品中,他著意描寫個人經驗中最為普通的事情,以此來說明,他并不是單純地表現個人的經歷,而是表現人類的情懷。讀這本書確實可以增加人們對人性的理解,增強對人類的同情。
《時間與河流》除了描寫了年輕人的生活之外,也涉及了老年人的生活。在這本書的第二部中,沃爾夫描寫了住在利奧波德旅館的一批老年人的生活。他們大部分人是靠養老金或者菲薄的收入生活,他們或無兒無女,在喪偶后來到利奧波德旅館;他們或有兒有女,但他們的兒女都結了婚,過著自己的生活,只是在“沉悶乏味的星期天傍晚,才來到這里,盡一盡他們的‘孝心,表一表他們的‘關切”。這些老年人“曾經年輕過,曾經充滿了痛苦和戰斗精神,現在,所有這些都已不復存在:他們臉上露出溫和而文雅的笑容,他們說話聲微弱,相互對望,眼神中不再有欲望、仇視和激情”。現在他們是生活中多余的人,“沒有朋友,無人愛憐,封閉在這個老年收容所里”,過著凄涼、絕望和痛苦的生活。這是美國許多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正是通過青年和老年生活的對比,沃爾夫回答了什么是青春這樣的問題。沃爾夫寫道:“青春是這樣的:我們富有,卻又是那么貧窮,我們有力量,卻又一無所有,我們目睹、鼻嗅、口嘗這個地球無盡的財富和輝煌,我們深信,整個夢幻生活都是屬于我們的。”然而,年輕人在生活中發現,“我們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一切都是過眼煙云;任何事物都不能持久……到那時,我們才看清楚我們的本質,看清楚我們的生活將是什么樣子。”所以,青春給人帶來痛苦。當人們失卻青春,回首青春年華的時候,他們會懷著無限的憂傷和遺憾。
然而,青春的消逝也給入帶來歡樂,年輕人渴望青春的消逝。即使人們能夠恢復青春,也不愿意重溫逝去的年華。“青春是年輕人獨有的,但是只有老年人才知道如何利用,這種發現給我們帶來了痛苦,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歡樂”,這就是生命的奇跡所在。沃爾夫對青春發出的肺腑之言正是他對生命的感悟。
《時間與河流》的突出的特點是,它既敘事又抒情,因此被認為是抒情小說。在敘事方面,沃爾夫并沒有按照小說架構的常規,營造一個所謂的“完美的結構”。他認為,生活像一條時間的大河,不停地流淌,人生經歷如同河流一樣,舊的經歷一去不復返,新的經歷很快會變成過去。所以,這部小說的人物和事件像河流一樣流逝,只有極少數人物還會在以后的生活中重新出現,這正好反映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在《時間與河流》中,沃爾夫還抒發了他的浪漫情懷,在敘述一件經歷之后,沃爾夫往往會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懷,發出對生命的感喟,把自己的困惑和感觸呈現給讀者,書中有許多頗有詩意的段落,而這些都是他對生活的追問和感悟。
讀沃爾夫的小說,我們得到的不僅是生動的人物刻畫和生活片段,而且是生存智慧。雖然他的小說在篇幅上是一般小說的幾倍,但是,讀完他的小說,掩卷反思,就能體驗到人生的坎坷和歲月的滄桑!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本文編輯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