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伴隨著近代中國的現代轉型,西學東漸,中西互動,中國傳統學術處于激烈震蕩和巨大變革之中。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也走過了六十余年發展歷程。大江東去,逝者如斯。時間長河的沖刷使得哲學社會科學每一門類、每一學科的縱深推進,既呈現出各自獨特的學科譜系與思想景觀,又形成了承前啟后、綿延不絕的發展脈動。對這一發展歷程進行深刻的梳理和檢審,不僅是對歷史與現實的總結,也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正是基于這一認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歷經三年寒暑,策劃、編輯出版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報告》叢書(以下簡稱《叢書》),首批推出12冊。這套《叢書》是對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次集中展示和莊嚴巡禮,它具有很多鮮明的特點。
首先,《叢書》以宏大的學術氣魄成為眾多學科研究水準的集中展示。這套《叢書》主要涉及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二級學科,幾乎囊括了當前學者所從事的學術研究的方方面面。涉及史學、考古學、文藝學、哲學、美學、宗教學、邏輯學、法學、教育學、民族學、經濟學、國際政治學、國際關系學、敦煌學、語言學、簡帛學等不同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內容豐富,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總體研究狀況,甚至當代中國徽學研究、當代中國民俗學研究等較為新興的學科領域等也包括在內,例如,納入出版規劃,即將推出的欒成顯的《當代中國徽學研究(1949-2009)》。
徽學作為傳統學術,源遠流長,但是作為一門現代意義上的學科,則是改革開放以來逐漸興起的。該著對徽學興起的歷程與研究進展進行全面的回顧與總結,闡述徽學學科的理論構建,全面評介徽學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將在多學科研究的視野下揭示徽學研究的價值,展望徽學研究的未來。這樣,就為徽學這樣一門傳統學問走向現代學科體系和現代學術話語奠定了基礎。其他新興學科的專著,多與此類似,這就使《叢書》以一種廣備博覽的方式對當代中國的學術發展的狀況作了總體呈現。
其次,《叢書》以獨到的理論視角成為學科發展和思想譜系的深刻總結。《叢書》中每一本具體著作的內容,都側重學術思想的起源、發展和演變歷史。每部著作都是關于當代重要學科門類學術思想發展、演變歷程、研究進展的高水平、高質量的研究性成果。例如陳眾議的《當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1949-2009)》,一方面按語種梳理了60年外國文學的翻譯、研究情況;另一方面,圍繞研究中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與反思。該著提出,綜觀60年外國文學研究,不能不承認兩個主要事實:一是前“十七年”基本上沿襲了蘇聯模式,卻對西方文學及文化傳統有所偏廢;二是后三十年“乾坤倒轉”,西方文學的大量涌入不僅空前地撞擊了中國文壇,而且為解放思想、撥亂反正提供了某種先導作用。這體現在:(1)沒有外國文學井噴式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文學就不可能迅速告別“傷痕文學”,衍生出“尋根文學”和“先鋒文學”;(2)沒有外國文學理論狂飆式地出現在我們身邊,中國文學就不可能迅速擺脫政治與美學的多重轉型,并率先進入“全球化”與后現代的狂歡,演化出目下無比繁雜的多元色彩。但是,這一時期的外國文學研究明顯套用了西方模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本該堅持的優良傳統與學術范式;從而,饑不擇食、囫圇吞棗、盲目照搬、泥沙俱下的狀況所在皆是。這樣就既從總體上總結了學科發展的歷史,又沒有忽視學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講,《叢書》的推出會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與提高作用,同時也將成為相關學術領域重要的史料文獻或教輔教材。
第三,《叢書》以集賢匯智的強大學術陣營成為表達當代中國學術思想的巨大場域。這套叢書的作者涵蓋張卓元、王宇信、江藍生、江怡、王逸舟、卓新平、郭齊勇等一大批著名學者,均為國內知名的學科帶頭人,在本學科領域長期躬耕,學有專長。他們不但長期從事該學科的專業研究,而且對學科的發展歷史、規律、方法論、價值觀等形而上層面的思考也多有心得。這套《叢書》都是作者長期以來對學科的跟蹤研究的辛勤結晶,凝聚著他們潛心學術研究的心血和智慧。卓新平在《叢書》的發布會上曾說:
《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敢于探討當代宗教的現實問題、敏感話題和國際熱點焦點問題,從而使宗教學不再是書齋之論、閉門之思。參與此書編撰,讀到了不少專家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當下思考的重要學術問題,從而有助于把握當前中國宗教學研究發展的學術脈絡的調控,了解到這一學科整體的發展態勢,這對我來說是一份學術大餐、一種精神享受。
這套《叢書》的立意及其出版,具有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歷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也處于形成、探索和發展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均得到長足的進步,除傳統學科保持既有優勢并獲得嶄新發展之外,還涌現出了大量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應用學科,內容廣博,世所矚目。如何對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學術思想的發展軌跡進行全面、深刻的梳理,包括重大學術觀點的提出及影響、重要學術流派的形成與演變、重要學術著作與文獻的撰著與出版、重要學術代表人物的涌現與成長等,對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觀念和方法的最終形成,推動我國優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更主動地參與國際學術對話,擴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權,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