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在2012年一季度業績出現虧損的背景下,光正鋼構(002524)仍然執意推出定增募集資金的計劃。公司擬募集資金4億元用于“年產十八萬噸鋼結構加工基地”項目。然而記者發現,截至2011年底公司產能利用率尚不足60%,在產能利用率明顯不足的情況下,定增募投項目擴大產能將面臨巨大風險。
此外,公司定增項目經過數次修改,稅前凈利率由此前的10.5%調整到6.87%。事實上,6.8%的稅前凈利率也是公司2011年的水平。顯然,此前10.5%的數據存在較大的水分,然而公司卻并未做出對這一數據進行調整的任何解釋,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公司定增僅僅是用于“圈錢”的一個幌子,特別是在資金鏈異常緊張的情況下,公司已然孤注一擲。
現有產能利用率明顯不足
2010年上市的光正鋼構主要從事建筑鋼結構設計、生產和安裝。上市前公司鋼結構產能為2萬噸/年,隨著募投項目“年產7 萬噸鋼結構加工基地項目”的達產公司產能擴大為9萬噸。但是產能的提升卻并未轉化為經濟效益,2011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34.36萬元,同比僅增長了9.18%,較2010年16.81%的凈利潤增幅下降明顯;更為嚴重的是今年一季度公司業績甚至出現了389.10萬元的虧損。
自今年2月首次推出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以來,公司經過數次修改最新的方案為:以8.21元/股的價格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4000萬股,募集資金凈額不超過4億元,將全部用于“年產十八萬噸鋼結構加工基地”項目。該項目總投資6.4億元,公司使用剩余首發募集資金3760.99萬元投入該項目建設,項目所需資金超過實際募集資金凈額部分公司通過自籌方式解決。
不難看出,通過定增項目的實施公司鋼結構的產能將一舉擴大為27萬噸。雖然公司一直在提產能瓶頸制約公司發展、急需擴大鋼結構產能等問題。但事實上公司真的急需擴大產能嗎?由于公司在2011年年報里并未披露具體產能利用率情況,記者只能從2011年公司生產主次、C/Z 型鋼48440.57噸的數據進行推測公司產能利用率約為53.8%。
公司就此多次向公司致電了解情況,但公司電話始終無人接聽,記者的采訪提綱傳真至公司后,董秘辦一位工作人員來電以“董秘出差沒有回來”為由,拒絕了記者的采訪。
若按記者推測的公司目前產能利用率不足60%,那此次定增項目擴大產能又有何必要呢?眾所周知,產能的急劇擴大將對公司的銷售帶來巨大的壓力,在現有產能利用率明顯不足的情況下,公司定增項目形成的生產能力必然出現閑置,對公司盈利能力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
資金鏈十分緊繃
此外,記者注意到公司定增預案經過多次調整,項目的稅前凈利率也隨之出現調整。最初公司稱,“本項目建成達產后,年新增銷售收入156970.08萬元,新增利潤總額16486.94萬元。”最終調整為“年新增銷售收入156970.08萬元,新增利潤總額10788.17萬元。”
由此看出,在新增銷售收入不變的情況下,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公司就將預測的凈利總額減少了逾5000萬元,這也直接導致公司的稅前凈利率由此前的10.5%下降至6.87%。事實上,從公司2011年年報可以看出當年公司稅前凈利率也就是6.8%的水平。那么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此前10.5%的稅前凈利率究竟是怎么預測出來的?為何后面要降低項目的“利潤總額”?其修改理由是什么?再者,項目尚未實施公司就屢次調整數據,極有可能公司項目真正實施后的稅前凈利率連6.8%的水平都不一定能達到。
種種跡象顯示,公司的定增募投項目暗藏諸多風險,而公司在此時間點迫不及待的推出定增背后的原因極有可能是通過“圈錢”來緩解緊繃的資金鏈。
自上市之后,公司利用募集和超募資金做了多個項目,包括7萬噸鋼結構加工基地項目、光正(武漢)鋼結構加工基地項目。公開信息顯示,武漢項目總投資5億元,自籌資金需4億元。
但從公司2011年披露的年報數據來看,公司資金鏈十分緊張,經營、籌資和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全部為負,分別為:-1262.39萬元、-1.04億元和-2891.93萬元。此外,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也為-14.55億元。
此次定增項目總投資6.4億元,超過2.5億元是需要靠公司自籌資金來解決。這意味著要把這幾個項目實施完成,公司至少還有近7億的資金窟窿需要去填。
毫無疑問,目前來看公司根本沒有這樣的實力來填這一巨大的資金窟窿。若單純依靠銀行貸款無疑會增加財務費用,對業績又會帶來負面影響。這不得不讓人擔心公司為籌措資金將不停地從資本市場抽水,如若成真公司將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抽水機”,勢必遭到市場的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