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摘 要 傳統的“化”育美德思想中關于德育目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認識和經驗對于研究高校學生德育低效問題具有重要啟示。高校學生缺乏德育主體性精神并非因為缺少內在需求和動機,而是外在的各種環境因素,如學校教育目標的異化、教師主體性不足、隱性課程的作用未被重視等使學生內在動機弱化,造成德育低效。
關鍵詞 “化”育美德 高校德育 “自我” 環境 內化
德育的有效性,是高校必須關注和思考的現實課題。筆者認為,高校德育的實效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學生內心接受德育,理解德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意義,形成一定的“道德自我”,主動“培養”自己的道德。有對實際問題獨立分析、判別和自由選擇的能力。(2)學生個體的德行和德性呈積極發展狀態,學校為社會持續提供人才,有利于社會道德秩序的改善。(1)是(2)的基礎,(1)方面我們做得不夠好。老師們常說:“這些孩子,說多少遍都不懂,也不聽,真不知道在想什么?”學生被動地、不情愿地、甚至是不屑“接受”教師的教育,對教師排斥,抗拒,甚至是敵對。在學校的各種制度約束下能遵紀守法,走上復雜社會卻失去了判斷和選擇的能力。這是為什么?是學生沒有接受道德認識、完善道德自我的內心需求和動機嗎?社會心理學認為,人有樂群性,心理上有拒絕孤獨、不受排斥和受人歡迎的需要,有進入社會、體驗社會的心理需求,迫切想將自己“歸屬”到一定的群體,找到適宜位置。這種社會化的心理需求,與外界環境要求結合,就奠定了道德發展的基礎。所以內在動機從來就有。那學生為什么不主動“內化”道德,缺乏德育主體性精神呢?或許我們可以從傳統的“化”育美德思想中獲得一些啟示。
1 什么是“化”育美德思想?
中國自古有尚德的文化傳統。長期的德育實踐中,積累了相當多的德育經驗和對德育心理規律的獨到認識。綜觀各家學派,先哲們大都認為德育不能完全依靠知識傳授,推崇身教、環境陶冶和潛移默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主張“化”育美德,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化”,《說文解字》解釋:“化,教行也?!睆淖至x上看,“化”的含義眾多,作為育德方法的“化”,含義主要有這么幾種:(l) 感化,轉變人心和風俗。(2)變化,改變。(3)隨順,仿效?!秴问洗呵铩ご髽贰罚骸疤煜绿?,萬物安寧,皆化其上。”(4)教化。(5)消化?!队寡浴罚孩佟皩W而不化,非學也。” “化”育美德也就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使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得到持久而深入的改變。先哲們多認為“習與性成”,性有天性和習性之分,天性相似,習性相遠。人的品性主要由后天環境長期熏陶和教育形成。如何使人向善、成善?先哲們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化”育方法。
身教法,即教育者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或利用榜樣人物的言行向受教育者示范,以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受教育者有意無意地接受并模仿示范者,使受教育者產生與示范者類似品行的一種育德方法?!胺蛑卟谎?,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②以人格力量影響和感化受教者,從而激發學生的道德動機(自生其心),以達到教育效果。
環境熏陶法,即通過利用或創設良好環境來熏陶個體性情,使其德性獲得提升的育德方法??煞譃樽匀画h境熏陶法和社會環境熏陶法。前者利用田園風光或觀賞名山大川等陶情冶性,后者利用家風、族風、校風和社會風氣等方式來陶冶性情。先哲認識到不同環境成長起來的人,習性不同,教育需順其習性。周圍伙伴對人的影響巨大,“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個體要發揮能動性選擇良好的社會環境,使之成為自己品德提升的促進因素。注重家庭、學校環境的作用,因其影響雖不易見卻深遠。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它是一種習見習聞法,通過反復、習以為常的方式,讓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獲得道德規范要求,來提升受教育者的品德。
2 “化”育美德思想對高校德育的啟示
“化”德之法不管哪種,如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化”的內涵和特征,其結果將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盎庇闹攸c在哪呢?
(1)“化”的關鍵在人“心”,人心要真得到轉變,“化”就收到效果。反之,不起作用。何以打開“心門”?誠心?;赖滤枷胩貏e強調教育者的誠心。《孟子·離婁上》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辈徽\,人自然不為之所動;人若不為之所動,定是還不夠誠。學生不為德育所動,不為教育者所動,因為德育本身還不夠誠,教育者還不夠誠。
首先,德育目標上看,我國學校德育目標表述大致有兩種:一為社會取向,要培養“社會人”,按照公民及其基本規范標準來要求并實現某種社會期望和目標的“社會角色”;一為學校取向,要培養“學校人”。簡單說,學校德育要培養的是“好公民”和“好學生”,并且這個“好”字多被賦予了“考試分數高”、“聽話守紀律”(好學生)和“干好自己的事”、“遵紀守法”(好公民)的抽去人本質意義的涵義。這樣教育出的人或是機械、盲目服從規范,或是在無外在制約、管束下的放縱與盲動。道德僅是手段,謀取利益是其實施道德行為的主要原因?!白晕摇笨赡苋眻?,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只根據外在要求做了。其道德發展處于“他律”水平。真正有道德的是“自律”水平的人,道德成為目的,是內在的善,是個體自覺作出的判斷和合理的選擇,并自愿踐行。簡單說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愿意如此去做。
其次,從平時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來看,在德育中誠意不夠。一是表現在與學生課堂內、外的交往中,教師不注意自己角色的模范和引導作用。學生的道德“內化”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狀態,但老師一定是要處在有意識的教育狀態中。二是表現在態度不誠懇,要求學生一套,自己行為又是一套,引起學生反感。使得德育“失信”于學生,自然也就失效。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若老師言行一致、品德高尚,與學生多次交往中已使其深受影響,此為“不言之教”,卻勝言教。古有經師與人師之分,經師教“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人師則通過全部人格力量感化學生,變化學生氣質。三是對學生心理發展和德育規律認識的不足?!盎庇赖轮袕娬{順導受教育者的性情而教,其前提是了解和理解性情。德育規律不同于智育。智育把握物性。知識、記憶、反復練習是它的方法。德育把握人性,是人理解人的教育,這種理解必須通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往實現,最后還要經由人的自我意識建構才得以凝聚成個體的德性。
(2)“化”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和完成。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環境的影響,于不知不覺中在心理與行為上發生了變化,就是常說的潛移默化。《禮記纂言》中說“必有學校庠序之教,開導誘掖,熏陶涵養,使之耳濡目染,日漸月積之久,則民之遷善,不期然而然”。對我們的啟示是重視環境和隱性課程的教育作用。校園環境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最直觀的教材。隱性課程“是指這樣一些教育實踐及成果,它們在學校政策、課程計劃上并沒有明確規定,然而又是學校經驗中常規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許被看作是泛泛而隨意的,隱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認的”。③其影響具有“累積性”、“遲效性”、“穩定性或持久性”。本質上是對人的價值性影響?!盎庇赖路ㄌ貏e強調環境的心理暗示作用,即隱性課程的作用。如古時學堂里墻上的人物字畫對人的價值和審美的暗示。有顯性德育的地方,就有隱性德育存在。學校德育直接影響存在的領域主要是學校課程、學校制度和校園文化。德育的隱性課程自然就主要存在于這些領域。
學校課程方面,顯性的德育課程,無論是學科課程、各科教學和活動課程,都有對德育目標的設定,這三方面存在的隱性課程可能與這一目標一致,也可能影響相反。德育人要做到的是盡量求得兩類影響在德育目標上的一致。學校制度方面的隱性課程是指學校教育中領導體制、規章制度、管理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非預期的德育影響。校園文化方面的隱性課程指學校的物質與精神環境等潛在的道德影響。校園文化的物質環境一是指學校物質條件。設施齊備、優越的學校易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態度。相反則易使學生有失敗感。二是指空間關系。教學中的師生距離、講臺與課桌的空間關系都在進行民主或專制的教育。校園文化的精神環境主要指滲透于學校的精神氛圍,包括校風、班風、人與人的關系和心理氛圍等,對學生的影響巨大。
(3)“化”的功效非短時間內能取得,需經過較長過程?!盎弊鳛橛路椒?,雖難以速成,但對人的影響一旦產生,便會使人的心理和行為方式都產生深刻持久的變化,從而使其“氣質”或“氣象”發生根本改變。這也是先哲重化育的重要原因?!犊鬃蛹艺Z》中記載“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為何“不聞其香”、“不聞其臭”?關鍵在于“久”字。這也就要求教育者要有恒心,“夫茍欲變之,非百倍奇功,持之以久,不可使化而入?!雹艿掠繕诵枰塾谌撕蜕鐣l展的長遠,德育活動中要有長久的耐心和恒心。
學生的德育主體性要求是存在的,種種原因讓這種主體性未得到體現和發揮,“內在”未得到足夠重視,也沒得到足夠多的和正確的激發。“德”字有心,從“化”育美德思想可知重視心理規律,深入人心才能使學生德有所得,并主動“化德”、“生德”,德育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