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
摘 要 近兩年來,微博以一股強勁之勢迅速席卷中國,成為當下最受歡迎、最為流行的大眾信息傳播工具。微博的出現,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格局,使信息的傳播更為便捷迅速;另一方面也給各種思想言論提供了“裂變”式的傳播渠道,為消極思想和負面情緒的擴散提供了溫床。微博的興起既給高校德育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同時也使德育環境變得更為復雜,因此,了解微博給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以及高校輔導員工作帶來的影響,并提出有益的建議和對策,對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 微博 高校德育 虛擬社會 工作方式
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該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網民規模已突破5億,其中青少年網民則超過網民總數的50%。2011年,微博使用人數達到了24 988萬人,比上一年暴漲近300%,目前,微博正以一種暴風驟雨的強勁方式席卷中國。微博的興盛,一方面為傳統的傳播格局引入了一股源頭活水;另一方面也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變得空前開放。正如謝爾·以色列在其著作《微博力》中提到的那樣:“所謂的‘傳播時代即將壽終正寢,一種全新的‘交流時代即將來臨,與之前出現的社會性媒體相比,Twitter使我們的網上行為與真實世界的行為凡事聯系得更加緊密,如果我們還沒能跟上它的腳步,那么就有可能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①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的現實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逐漸向虛擬領域拓展和延伸,形成了新的虛擬實踐和虛擬社會關系。而微博的興起,使得這種虛擬實踐和虛擬社會關系進一步深化,這給大學生德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1 大學生思想行為呈現新的特點
微博在改變著公眾的媒體習慣和信息傳播模式的同時,也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受到了深刻影響。大學生是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對象,認識和把握微博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新特點,是創新高校輔導員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也為輔導員生存方式的轉變指明了方向。
1.1 “自媒體”條件下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
近兩年來,具有強烈自媒體屬性的微博成為互聯網應用的一股熱潮,而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也迅速發展成為微博的一大用戶群體。在微博這個廣闊的信息交流平臺上,每一個用戶都既可以發布信息,又可以接受其他用戶的信息,而他們之間的互動又會衍生出新的信息,從而改變了信息的傳播路徑和傳播格局。在微博上所有的信息都是開放共享的,微博用戶最直接的動機就是發布和獲取信息以及基于這些即時信息引發的人際互動。微薄的“微”主要表現在字數上,每條微博不超過140個漢字,相當于一條消息。學生可以通過微博隨心所欲、隨時隨地發出個人感想和現場報道,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宣泄心中一切情緒,這極大激發了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經常能夠看到學生就一件事情,一首歌曲,一道風景甚至一杯冷飲發表微博,并與其粉絲互動的情況,在互動的過程中,他們可以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喜悅和感動,傾吐自己的郁悶與不快,改變了以往那種心有所感但卻無處訴說的無奈局面,從而在無形之中增強了他們主動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2 虛實角色轉換引發的道德沖突
人在網絡空間的生存狀態是一種虛擬式的存在,即在網絡空間中個體的生存和發展是通過數字、符號和圖形等方式來實現的,因此虛擬社會中通過人的數字化、符號化和抽象化衍生出了與現實人相對應的虛擬人。正是由于存在著兩種不同角色的人,所以在人們的現實生活和虛擬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同一主體人性的不同表現。微博上人際關系的虛擬性削弱了現實道德關系的約束力,在虛擬世界中,所有個體的交往都是通過數字化、符號化的形式來實現的,虛擬社會中的社會道德觀念、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與現實道德觀念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大相徑庭的情況,有些在現實社會中完全無法容忍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卻在虛擬社會中備受推崇,對現實道德觀念形成了強烈沖擊。因此,在微博這個虛擬世界中,大學生在這種虛實身份轉換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道德認知沖突,從而影響了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樹立和健康成長。
1.3 信息異化產生的“微博控”現象
“信息異化是指信息在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產生了與主體的人相對立的東西,導致了信息生產與信息消費之間的矛盾,使主體喪失了控制信息的能力,并為信息所奴役、支配。”②微博作為信息社會的一大強勢信息渠道,以熱門話題榜、微博名人堂等形式對于信息資源具有極高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從中獲取大量的資源。但是,在不知不覺中,許多人對于微博的依賴程度卻遠遠超過了正常的范圍,全然不覺已經慢慢陷入了這張由微博編織的信息網中。在教室、圖書館、公交車上用手機玩微博的學生隨處可見,甚至在食堂用餐時也能發現有學生一邊吃飯一邊玩微博的情況,網絡上把這種極度喜歡、極度依賴微博的人稱作“微博控”,這些人離開了微博便會感覺到無所適從,精神空虛,更有甚者會感到惶恐不安,覺得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微博本來是一種信息工具,現在卻成為了支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一種異己力量,很多大學生一上微博就是十多個小時,有的甚至放棄睡眠時間。隨著微博逐漸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和使用,“微博控”現象也呈現蔓延的趨勢,這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2 微博給高校輔導員工作方式帶來的改變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現實的個人(他們的需要,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是人類歷史的前提;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③這說明社會意識是受社會存在制約并由其決定的,同時人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創造著人類社會,并決定著人的生存方式。
2.1 工作空間由現實世界向虛擬世界延伸
微博為人類構建了一個與以往相比信息資源更為豐富,信息傳播更為快捷,更為生動有趣的虛擬空間,任何一個人發布的微博信息都可以通過轉發的形式迅速地傳播擴散出去,這種傳播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并且極為迅速,影響范圍極廣。起初,人們只是把互聯網當作人際信息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將其視為一種工具性存在,而當網絡技術日益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網絡并且逐漸產生了依賴性時,互聯網就變成了一個人化的生活場域,成為一種空間性存在。活動于虛擬空間的“人”是現實社會中“現實人”的抽象,是對現實人的現實生活和發展狀況的延伸。隨著人的現實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向虛擬領域拓展和延伸,形成新的虛擬實踐和虛擬社會關系,客觀上也擴展了輔導員的生存發展空間。“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④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適應這種客觀環境的變化,把關注的目光從現實世界延伸到虛擬世界中去,用與學生最為貼近的視角和方式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微博作為關注學生思想動態的重要路徑,充分挖掘教育資源,運用微博拓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在微博時代生存空間的擴展方向。
2.2 工作時間的靈活性極大增強
如果說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會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話,那么進入微博時代,在“時空壓縮”的網絡境遇中,輔導員的生存空間和工作時間將會產生質的改變。時空壓縮是一種研究因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進步而引起人際交往在時間和空間方面變化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一定地域范圍內人際交往所需的時間和距離,隨著交通與通訊技術的進步而縮短。時空壓縮論強調“網絡社會”致力于創造一個“永恒的宇宙”,在這個“永恒的宇宙”中,時間的有限性越來越成為一種遠逝的過往,換句話說,也是就在工作中我們花費在跨越空間上的時間急劇縮短。以往輔導員工作必須在既定的時間內開展,而現在則可以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隨時通過登錄微博關注學生的動態。無論是出門在外,還是在周末或假期,輔導員都可以隨時通過微博跟學生進行互動來開展工作,因而,工作時間的靈活性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著極大的幫助。
2.3 工作方式更具隱蔽性和滲透性
網絡社會的到來,必然會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發生革命性的變革,也直接改變著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方式。輔導員不再簡單依靠口頭說教這種面對面交流的形式來開展工作,而是開始運用微博這個當前最具影響力的信息交流工具,更多地采用圖像、文字、視頻等,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來傳播積極向上的、正面的、主流價值觀念和道德理想,從而有效地改變了以往教育載體過于單一的局面,使教育方式更為靈活多樣。
3 微博興起條件下高校德育發展的路徑選擇
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⑤網絡社會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存在,也是人的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它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深刻而廣泛的變革。在微博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客觀環境的變化以及學生思想行為新特點,選擇一條與時代的發展更為契合的教育路徑。
3.1充分利用微博,打造一個極具交互性的信息交流平臺
微博使個人信息獲取能力和發布信息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信息的自由流通。如今,微博已經成為大學生發布和接受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查看學生在微博上主要發布的內容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一個主要途徑。微博作為大學生對話交流、思想分享的主要橋梁,為大學生表達自我、宣泄情緒、評論時事提供了平臺,大學生樂于通過相互交流消除思想上的困惑和疑慮,最終形成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一致的價值主張,這是一個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相融合的過程。順應這種潮流和趨勢,充分發揮微博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打造一個師生溝通交流的信息平臺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作用。輔導員可以開設專門的微博,通過與學生組織、學生個人的相互關注,與他們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溝通,可以使學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從傳統的層級化向扁平化轉變,有利于輔導員與學生的直接交流,通過微博好友身份互相關注,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學生與輔導員之間的距離,使溝通變得更加和諧順暢。
3.2 深度挖掘教育信息資源,掌握網絡話語權主導地位
微博與以往的信息工具相比,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在于通過評論和轉發的形式,對信息資源有著極強的整合能力和凝聚能力。一條微博通過數以萬計的評論轉發之后,便能聚集成為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對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微博時代,信息內容極為豐富,信息傳播速度極快,信息影響范圍極廣,如果誰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信息資源,誰就能引導信息的流向,從而最具有影響力和說服力,就能掌握話語主導權。
3.3 高度重視網絡德育,把網絡德育與現實德育有機結合起來
無論是人的實踐本質,還是人的社會本質,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的社會實踐和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不斷發展的。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高校輔導員在微博時代的必然選擇。“網絡德育是指以認清網絡本質和影響力和前提,利用網絡促進學生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信息素養的虛擬實踐活動”。⑥微博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德育載體,也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網絡思想教育,打造一個以微博為樞紐的教育信息平臺,全面推進網絡道德教育、網絡行為教育、網絡法規教育。同時,也絲毫不能放松日常的德育工作,現實德育是網絡德育的基礎和依托,如果離開現實德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將會成為無本之木,最終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網絡德育是現實德育的補充和延伸,它的產生是為了滿足學生在虛擬社會中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即實現人的虛擬發展。因此,兩種教育必須有機結合起來,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開拓高校德育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