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培超
摘 要 本文從高校軟件工程專業的實際教學現狀出發,借鑒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所列的培養目標,結合目前國內人才市場對軟件工程專業的市場需求,分析思考了軟件工程目前專業教學與建設的一些問題,并進一步探討了如何進行適度的專業教學改革。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 軟件工程 教學建設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對于信息產業、工程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上的需求在不斷提高,而高校與之對應相關專業也在進行持續的改革建設、尋求發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在天津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工程師”計劃),其內涵是培養出綜合性、復合型的人才以適應社會需要。本文從該計劃出發,以軟件工程專業為例,探討其專業建設現存的問題和一些改革思路。
1 軟件工程專業現狀與問題
近幾年軟件工程及相關專業的市場需求量非常大,相關企業對軟件人才的要求通常是具備一定工程實踐能力、綜合素質較高的大學生,需要的是工程應用性的創新型人才。而從目前高校的實際培養情況來看,達到這些要求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首先,是當前軟件工程專業學生普遍在大一、大二階段專業認知度還不夠,主動學習能力較低,自學能力的培養只是靠個人素質,缺乏引導。這部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高校的各專業課教學彼此孤立,未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教學上各個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不夠所導致的。
其次,軟件工程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待進一步加強,綜合工程素質亟待提高,無法滿足社會綜合性、復合型的人才需求。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專業教學上前3年基本上還是沿襲老的大學教學套路。雖然近年來高校與企業(主要是各實習基地)的聯系日趨緊密,但并沒有完整、系統化地將相關企業的優秀資源引入到軟件工程日常的專業教學上來。
2 專業教學建設與改革的目標與思路
通過借鑒“卓越工程師計劃”中21世紀工程型人才的培養要求,結合軟件工程的專業現狀與問題,軟件工程專業在未來幾年的專業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可設計如下:修改培養計劃以建立、完善合理的“3+1”培養模式,以課程組為單位完成本專業相應課程體系的相關建設。使得學生通過校內3年課程學習和1年在企業學習、實訓,在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等方面綜合達標以適應社會需求。
3 改革相關內容與措施
3.1 培養方案的修訂
(1) 參照如圖1軟件工程專業現有的必修課程結構圖(課程名下是課程總學時和實踐學時),可看出除灰色的課程設計實踐課外,主干核心專業技能課程的實踐學時都偏少,遠未達到一般目前優秀培訓機構相關軟件技能課程1:1的水平,后期應在可能的情況下加以適當增加。
(2)本專業在第七學期主要開設了軟件項目管理和軟件測試技術兩門專業必修課,且未列出選修課程也大都是應用性技能課程。所以如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完全可以將這些課程交給企業,讓學生在工程實習項目中完成。
(3)此外,前期專業所制定的相關選修課部分,由于都是非核心專業課程,從內容選取上可能會有部分需要補充和修訂,該工作在未來幾年應該作為常態工作,在專業負責系部的范圍內固定時間加以討論共同制定。
3.2 課程建設與教學團隊建設
從專業建設上看,建設的關鍵是師資。應該圍繞專業核心課程群,以優秀教師為帶頭人,建設結構合理、教學質量高的優秀教學團隊。后階段的主要教學建設重點應逐步將現有教學課程組確定化,通過教研活動討論,將培養計劃按課程確定到各個課程組負責,在課程組的統一協調下進行課程大綱的完善和修訂。
3.3 實施“項目驅動”教學
這部分嚴格說也是課程建設的一部分,可在不影響教學計劃及大綱的情況下,在大二、大三的某些注重實踐的核心課程中建立基于“項目驅動”的教學改革嘗試。若效果理想,可再逐漸擴大到其他專業實踐課程,并同步修改課程實驗大綱。
3.4 專業實習實訓的完善
軟件工程專業應積極推動本專業大四畢業生在就業前,到相關企業中進行實習實訓,其目標是促進教育與產業的密切結合,使學生畢業后能立即進入專業相關企業工作,希望在學校、企業間形成一個新的企業實習實訓機制。例如:在2012年湖北經濟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實習就已經進行了類似的嘗試,通過與相關IT培訓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借助武漢市政府資助的武漢高校IT專業助推計劃,已經直接使得4名軟件工程應屆畢業生順利實習并與企業直接簽約。
4 結語
軟件工程作為計算機科學中的核心專業,經過國內數10年的發展已經有很多有效的經驗供高校借鑒,但在具體的建設與發展中,必須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進行不斷的調整改進,從而才能適應當前信息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