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濟
經濟下行與經濟容量
中國政府已經做了部分人們所期待的工作,包括降息和調低存款儲備金率,用增值稅替代營業稅以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等。在過去,經濟增長壓倒一切,保證增長率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保證計劃生育的重要性,但如今,中國的一些領導人擔心中國會過分依賴投資,也擔心房價的高漲擠出大城市部分中產家庭的購買力。如果在過去,面臨經濟下行的中國政府可能會放松對房地產的調控,并借力國企來提高經濟容量。這樣一種傳統的、笨拙的辦法當然可以刺激經濟,但同時也可能拖延結構改革進程。(英國《經濟學人》)
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影響巨大
中國已融入全球經濟,其國內生產或支出發生輕微變動,都會對世界其他地區造成巨大影響。鑒于中國已在許多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占據支配地位,這些商品顯然將首當其沖。與世界迅速融為一體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推動力,但這也意味著經濟迅猛增長后的減速將對其他地區造成深遠影響。僅僅在半個世紀之前,很少有外國人知道中國出現的饑荒。如今,中國新涌現的富人少買幾輛汽車或者幾只手提包,就能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英國《金融時報》)
中國基建“抄近路”易埋隱患
幾乎每個月都會出現建筑質量問題的新聞。“抄近路”對中國來說不是有效的長期經濟戰略,如果其建筑、橋梁和道路迅速老化,就會常常需要重建。中國還有沒有能力支付新一輪的基礎設施開發?(美國《商業周刊》)
中國摩天大樓數量2017年超美國
根據中國目前已有、在建和計劃修建的樓房數量,到2017年,中國將擁有802幢高度超過152米的大樓,超過美國屆時將擁有的539幢。目前,美國以533幢摩天大樓的數量居世界之首,中國的摩天大樓有470幢。(西班牙埃菲社)
政 治
中國不同于其他大國崛起的模式
中國不同于其他大國崛起的模式,從來沒有對外國動武的歷史。中國盡管在歷史上對于鄰國一直是超強大國,但很少與鄰國發生武力沖突。中國向周邊傳播儒家文化,并且是亞洲經濟和外交的中心。鄰國從承認中國霸權中獲益,它們并未試圖以歐洲的方式聯合抗衡中國。中國盡管有能力侵占鄰國領土,卻沒有這樣做。(美國《彭博新聞社》)
促進社會公平乃中共當務之急
國內外很多聲音都認為,阻礙中國經濟繼續以兩位數速度增長的原因不是全球危機,而是社會不公平。雖然近十年來社會公平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課題。所有人一致認為,社會不公平是激化社會沖突和不穩定的主要因素。從理論上講這是一個突破,因為只有經濟和社會這兩條腿一樣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在21世紀穩步前行。但撇開腐敗或濫用權力不談,社會不公平仍在惡化。更糟糕的是,比起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國在18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01位),政府更關心的是《福布斯》和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或者《財富》500強企業。應當認識到,“中國奇跡”消耗了巨大的人力成本,現在需要建立新的平衡。1985年至2007年間,中國收入分配中的不平等現象大增,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城鎮居民的平均收入是農民的3倍。雖然10多年來中國一直沒有公布全國性的基尼系數,但是很多專家都認為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警戒線。(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
社 會
婚姻在中國是件“嚴肅的事”
在中國,當一個人到了23歲左右,就應該考慮結婚的事了。那時,有沒有伴侶是次要的,首先是下定結婚的決心,然后是找到與自己一起走進婚姻的某個人。在中國,一個人必須結婚,沒有其他選擇,特別是在小城市。這是整個社會寄予你的希望。如果你不愿讓自己的同事竊竊私語和看笑話,那就得結婚。(西班牙《國際經濟》)
在中國,浪費食物現象有待改善
很多中國人已經忘了饑餓是什么滋味——餐館和家庭每年扔掉的食物約有6000萬噸,足夠養活2億人。鑒于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浪費食物的問題在中國比在其他國家更嚴重。他們常一起吃飯,通常不會吃完所有食物,特別當有人請客的時候。如果食物沒有剩下,主人會覺得沒面子。由于缺少處理廠,被扔掉的食物也讓當局頭痛不已。例如在北京,家庭和餐館每天大約制造1.25萬噸食物垃圾,但能得到處理的只有800噸。(新加坡《海峽時報》)
不缺創新缺誠信
中國人擅長山寨卻連個呼啦圈也發明不了,那么一個發明了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焰火和羅盤的民族如何突然就只會組裝iPod了呢?今日中國缺乏的不是創新的文化,而是更基本的東西:誠信。當一個社會有了誠信,就會有持續的創新。因為人們有安全感,敢于承擔風險,給予創新所需的長期承諾,愿意分享各自的創意,不必擔心自己的創造被竊取。(美國《紐約時報》)
中國的社交網
很多中國年輕人在互聯網上消耗了他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光。社交網絡成了廣告公司最重要的利潤增長領域之一。這毫不奇怪,因為中國網民的數量不斷增加。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目前中國網民超過5.13億人。這5.13億網民中有近一半人在一個以上的社交網站注冊。(德國《世界報》)
中國人期待更豐厚的養老金
在中國,退休養老意味著全家需要出力,即兒女承擔父母的養老義務,同時國家還要提供最低標準的醫療保障和養老金。這兩種方法都沒宣傳的那樣成功。中國在實施了30多年計劃生育政策后,已沒有“大家庭”的概念。政府攢夠了足夠的錢來重建社保網絡,上年紀的中國人都盼著更豐厚的養老金和更好的醫保。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全球老齡化研究項目針對亞洲人退休態度的調查,一半的退休中國人稱他們的收入比上班時還要高。負責該研究項目的理查德·杰克遜表示,中國的結果令人“十分驚訝”。(美國《達拉斯晨報》)
文 化
中國小說有寬廣的視野
典型的中國小說包括“官場小說”,揭示中國社會內部運作。在北京從事文學翻譯工作的美國人亞伯拉罕森說,其他只在中國存在的小說也很流行,比如武俠類的。在西方,人們傳誦著亞瑟王的傳奇和指環王的故事。在中國,有“武俠”,有盜墓歷險記,還有更嚴肅的關于來自中國農村的農民工如何適應城市生活的故事。(美國《彭博商業周刊》)
教 育
中國積極吸引海歸“回游”
全球沒有哪個政府像中國這樣重視吸引外流人才回國。自1978年鄧小平做出擴大派遣留學生的決策以來,超過150萬中國人赴海外學習。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去年有18.6萬人回國,比2010年增加近40%。留學生回國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其中一個突出原因是:中國經濟的繁榮對尋求構建未來的人來說具有巨大吸引力。(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旅 游
中國原子彈基地開發紅色旅游
中國官員正計劃將中國首枚原子彈研發基地變成一個旅游景點。當地政府和清華大學將合作開展這個不同尋常的旅游計劃。游客將能夠游覽科學家們使用過的實驗室和宿舍。一條300米長的人工防空隧洞也將進行翻修并用作展示。位于馬蘭的基地將轉變成一個“紅色旅游勝地”。 (英國《每日電訊報》)
軍 事
中國軍用航空業提升創新能力
近十年來,中國的軍用航空業逐步提升防務、科技和創新能力,縮小了與發達航空強國的巨大技術差距。單是在戰斗機領域,中國一直在研發、測試和生產多種新機型——升級改造“老戰機”,研發現代化的本土“第四代”戰機,并準備打入“第五代”戰機市場。不久前公布的下一代戰機原型機(殲-20和殲-21)及成都殲-10和沈陽殲-11戰機的加速現代化表明,不僅中國戰機日益先進,軍用航空業本身也在經歷轉變。(新加坡《評論》)
中國航母的發展
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于9月底正式服役。中國軍隊正力爭在2020年以前擁有以國產航母為主、由3到4艘航母組成的多個航空母艦戰斗群。在航母戰斗群真正投入使用之前,至少需要5到6年的訓練時間,這是中國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觀點。中國海軍專家稱,對于從沒有接觸過航母的中國海軍來說,這個過程可能會更長。而支撐航母戰斗群有效使用的就是衛星定位系統。中國正在推進本國研制的“北斗”全球定位系統的構建。第16顆定位衛星將使這一系統完成對包括西亞部分地區在內的亞洲全境、西太平洋及澳大利亞的網絡覆蓋。(日本《讀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