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銘
在緬甸和我國云南等玉石產地,流行著被稱為“賭石”的交易方式。
賭石也叫“賭貨”、“賭玉”,是指玉石翡翠在開采出來的時候,外面有一層風化皮包裹著,無法知道其內的好壞,究竟是上等玉石還是次貨,要切割開來后方能知道。單單從賭石的外表,是不能絕對看清它里面真正包含著的東西的,即使從一些可以觀測的要素(憑經驗)來判斷里面可能是一塊好玉,切開后也可能是一塊外綠內白的普通石頭。
雖然科技已經發達,但人們始終沒能制造一種機器來提前探測賭石內部的好壞。賭石重在“賭”字,即買者冒著很大的風險,有可能切開后是一塊碧綠的上等翡翠,那么他可能因此一夜暴富,而如果切開后是一塊低等貨,他也可能因此傾家蕩產。緬甸的玉石商人在賭石前,要燒香拜佛,祈求保佑。
參與“涉礦”股的交易與“賭石”有類同之處嗎?一定會有投資人反駁:賭石之所以成為賭,是因為無法探測其內部好壞。而涉礦股則可以通過所涉及的礦藏儲量、品位、資源市場價格,結合涉礦公司的股本,計算得出每股資源價值量。
這當然是一種理想的計算方法,并且只需要會加減乘除就可以算出,但它顯然也只能存在于理想狀態中。
“礦業資源價值”是一個看似清晰卻又難于清晰的概念,深埋于地下的礦藏,在未變成實際的現金流之前,其真實價值永遠撲朔迷離——盡管通過一定的勘探手段,可以得到大致的判斷,但值得強調的是,這種判斷也只能是大致的和理論上的評估值。而在實踐中,亦不乏開發結果與評估結果相去甚遠者。
在價值評估的層面上,簡單的依憑上市公司公開數據中的一些評估值來衡量“礦業資源價值”,盡管比依憑經驗判斷“賭石”內部價值要更具有科學性,但兩者的相似之處在于都難以擺脫“無法精確衡量”的苦惱,這與價值投資建立在對企業價值的明晰判斷之上有著根本的差異。
非但是價值評估上有著“測不準”的困惑,事實上“涉礦”所帶來的價值判斷難題更在于價值實現過程:相同金屬儲量的兩個礦,礦石品位高低不同,決定了采選技術和采選成本的不同,最終能夠獲得的價值也不同。資源市場價格本身則是一個變量,企業如何安排開發進度與能獲取的現金流相關。
即使撇開這些不談,價值實現過程中還存在著更多難以把控的因素:從獲得勘探權,到獲得采礦權;從環境評估,到配套交通運輸……圍繞礦產資源價值的實現,真實世界中的情形顯然比二級市場投資者思維定勢中慣用的“加減乘除”復雜的多。
依據簡單的評估報告而參與涉礦股交易的投資者,其勝算會比“賭石”更高一些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