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錚
乘坐飛機時,經常聽見廣播中說“飛機正在顛簸,請乘客們系穩安全帶”。今年資本市場也同樣經歷了漲跌互現的“顛簸”。A股市場在一季度表現不俗,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市場,但五月以來卻掉頭向下,上證綜指下跌逾3%。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目前的經濟形勢可以形容為“內外交困”,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近期市場以此種方式表現出對經濟形勢的解讀。
海外環境如“水中望月”
近期海外環境較為復雜,讓投資者“水中望月”。一方面,歐洲經濟瀕臨緊縮的邊緣。歐盟一季度GDP環比同比均為零增長,歐元區17個國家有9個國家經濟出現緊縮。與此同時歐債危機持續發酵。歐盟非正式峰會結束,參與各方分歧較大,未達成任何協議。市場對希臘退出歐元區的預期再度升溫。國際評級公司也大規模地對歐元區問題國家的銀行降低評級,并再次下調希臘的國家評級。而另一方面,美國年初以來的失業率持續下行,但就業崗位增長略有放緩,整體上講美國經濟水平相對平穩,處于緩慢復蘇的通道中。
歐債危機的解決和美國經濟的復蘇將是一個曲折并緩慢的過程,“曲折”的路徑將對全球資本市場短期的波動方向帶來諸多不確定性,而“緩慢”的過程將對中國實體經濟部門,特別是進出口帶來沖擊。
國內市場受經濟、政策多重影響
在“氣流顛簸”的外部環境下,國內實體經濟的疲弱似乎在意料之中,令投資者頗感不安。從整體經濟數據來看,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9.3%,大幅低于預期。社會用電量大幅下滑也印證了實體經濟的萎靡不振。從資金面的角度來看,雖然央行兩次降準釋放貨幣供給,但新增貸款并未明顯放量,究其原因,也許是實體經濟不振而導致的資金需求的萎縮。
不過,盡管經濟基本面表現不佳,但通脹下行令政策寬松的空間或許正在放大。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而言,“政策導向”比“經濟走勢”似乎來得更重要。溫總理5月19日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或成為政府加快預調微調節奏的信號。盡管出于對房價反彈、通脹反彈的防范,此輪政策很可能“用藥”溫和,但仍似乎顯現出政策方向由前期的觀望轉向放松,體現了保增長的決心。可以期待,此輪穩增長政策在消費、投資及貨幣政策方面或將有所作為,為中國經濟“系穩安全帶”。
在震蕩中尋找機會
經驗告訴我們,機會較少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形成的,增長點大多情況下是在經濟悲觀的情況下形成的。如1989年以后,我國經濟回落到階段低點,才有了建設市場經濟的共識;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經濟增速回落至7.6%低點,才有了國有銀行剝離不良資產,股改上市,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等一系列的動作。對比當下,雖然溫和的調控力度無法帶來突破性的增長,但或仍然可以期待結構性機會。
目前國內經濟或正處在緩慢探底到溫和回升的關鍵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相信實體經濟的下滑趨勢可能將逐漸減弱,而因經濟自我修復的內在規律加上政策的“保駕護航”,使向上的承托力量或將逐漸加強。對于資本市場而言,其走勢是由國內外經濟政策、資金、情緒等諸多因素的合力所形成的,面對此時不確定的“氣流顛簸”,請投資者隨我們一起“系穩安全帶”,在市場震蕩中探尋未來市場上的機會。
(作者系交銀180公司治理ETF及聯接基金、交銀深證300價值ETF及聯接基金基金經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