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
平板、手機、筆記本......最近一段時間,在各種新品宣傳中,視網膜(Retina)屏幕一詞被越來越頻繁的提及,一個由蘋果炒作出來的詞兒正被越來越多消費者奉為只能仰觀的“神器”,各種IT產品一沾上視網膜屏幕,仿佛就能立刻拔高身段。冷靜下來想想,你確定真的了解這個被超級/異常清晰、銳利等形容詞裝點出來的營銷詞匯,了解它能為你帶來什么樣的好處抑或壞處?
喬大爺創造的孩子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2010年的iPhone 4發布會上,第一次為全球消費者帶來了視網膜屏幕一詞,其定義可以引用喬大爺對其的闡述——“當你所拿的東西距離你10-12英寸(約25-30厘米)時,它的分辨率只要達到300ppi這個‘神奇數字(每英寸300個像素點)以上,你的視網膜就無法分辨出像素點了。”而當年,iPhone 4屏幕的像素密度也達到了326ppi。因而,蘋果將像素密度超過300ppi的屏幕定義成視網膜屏幕。
| Tips |
所謂的PPI其實是像素每英寸,用于描述在水平的和垂直的方向上,每英寸距離的圖像包含的像素(pixel)數目。因此ppi數值越高,即代表顯示屏能夠以越高的密度顯示圖像。iPhone 4屏幕將960×640的分辨率壓縮到一個3.5英寸的顯示屏內,也就是說,該屏幕的像素密度達到326像素/英寸(ppi)。
對高分辨率不懈的追求
視網膜屏幕概念通過對ppi這一參數的追求,反映了移動設備屏幕分辨率的追求。同樣尺寸的屏幕,分辨率越高,則ppi值越高,從而讓屏幕畫面更為精細。研究表明,屏幕上的像素越小,所顯示的物體就越真實,所以只要我們能讓像素變得足夠小,屏幕中的物體就會真的“栩栩如生”。人眼對真實視覺體驗的追求,注定了屏幕的高分辨率發展趨勢。蘋果在這方面的確先行一步,從手機到筆記本,其各產品線都貫穿了對高ppi值的追求。
而不少IT廠商開始嘗試為旗下產品配備高ppi屏幕,除在11.6英寸屏幕上使用1920×1080分辨率的華碩ZENBOOK Prime作為筆記本代表外,安卓平板電腦對視網膜屏幕概念的追求最為積極,原道N90FHD都可以說是國產平板廠商對高分辨率屏幕的嘗試的代表作。
對人眼視覺極限的質疑
從上面的闡述不難發現,像素密度超過300ppi成為視網膜屏幕衡量的標準,可“人眼在12英寸外識別出像素點的視覺極限是300ppi”是真的嗎?
喬布斯在提出視網膜屏幕這一概念時,對人眼觀看距離有一定的誤導,蘋果定義的視網膜屏幕中提到的觀看距離為10-12英寸(約25-30厘米),可實際上大多數用戶習慣眼睛在20厘米的距離觀看手機屏幕,使用距離縮短5-10厘米,會讓人眼有更細膩的分辨能力。在這個假設下,不少發燒友推斷人眼實際分辨能力應該在450ppi以上。
此外,喬布斯在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還忽略了人眼視力的不同以及可視角度、屏幕亮度等細節,不過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視網膜屏幕概念的提出,將人們對移動設備高分屏的追求具體化了,當年的iPhone 4邁出了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