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

面對機遇與挑戰,革命老區的特殊背景和特色經濟,促使易縣成為京南生態旅游文化名城。
2011年2月2日(農歷大年三十),這一天對于易縣人民來說,值得紀念。胡錦濤總書記來到易縣視察慰問,并做出了重要批示。同時還到訪了位于狼牙山腳下的石家統村看望老黨員,與村民一同歡度春節。這一天,對于易縣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機遇,是加速發展步伐的重要時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易水河畔,回蕩著的千古絕唱,讓每一個踏上這片土地的人,都感受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易縣,這個距離北京120公里,總面積2534平方公里,總人口達到57萬人的“小地方”,卻積聚著8000多年的歷史沉淀,是革命老區,也是旅游大縣。但歷史并沒有給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財富,作為保定市最大的山區縣,易縣農村人口就達到了49.95萬,現有貧困人口12.8萬人。在“全省扶貧開發暨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建設工作會議”之后,毋庸置疑,這里被列入此次扶貧攻堅的示范區。
特色產業開發
在紫荊關鎮有13個貧困村,貧困人口達到10080人。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卻給了當地發展香菇產業的絕好機會。2002年,該鎮從承德平泉引進低溫香菇種植技術,當地居民積累了種植經驗,發展愿望也更加強烈。到了2011年,香菇種植達到了125萬棒,經濟效益達到了700多萬元人民幣。
如今,在紫荊關鎮已經有10個村,280多個貧困戶都在從事香菇種植,產業初具規模。而香菇生產龍頭企業的落戶,也形成了“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產業化雛形。低溫型香菇種植已經成為了該鎮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
“7.21”特大暴雨過后,縣政府對紫荊關鎮片區的香菇產業計劃投資2000萬元,全面改善基礎設施,擴大種植規模,并規劃到2012年底香菇種植規模達到1000萬棒,2013年達到3000萬棒,經濟效益達到2.5億元。走出“從扶貧切入,從產業走出”的扶貧致富的新路。
林果業、畜牧業、礦產建材業、生態文化旅游業是易縣經濟的四大主導產業。山北鄉黨委書記張紅霞告訴記者,山北鄉21個村,大部分都靠林果業增收,有很多種植柿子、蘋果、桃子的專業村。中部主要依靠礦產石材,石板加工為主業增收。東部則是以養殖增收。“狼牙山景區基本都屬于山北鄉,包括石家統村。依靠這些特色產業,富了我們這一方的百姓。”張紅霞說。
在易縣的特色經濟中,易水硯是一大亮點。這里出產的“易水硯”是全國八大名硯之一,全縣生產銷售易水硯的企業有600多家,年產值達到6億多元。
易縣是一個旅游大縣,千年的歷史給它留下了太多的“標志”。有以燕下都、古長城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有以洪崖山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有以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景區清西陵為代表的皇家文化,更有以同樣為國家4A級景區的狼牙山為代表的革命文化。歷史的色彩讓這片默默無聞的土地散發著神秘的氣息,令人心馳神往。如此眾多的景點,每一個背后都是一段為人熟知的歷史故事。
2011年,易縣接待游客25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6.34億元。由于景點分布較散,即構建“一城四區”,實施旅游資源的整合,把零散的旅游資源整合成片狀來謀劃開發,突出整體效益。“一城”即旅游中等城市;“四區”指的便是狼牙山紅色觀光旅游區、易水湖生態休閑旅游區、清西陵皇家文化旅游區、洪崖山健身祈福旅游區。
發展特色產業是扶貧攻堅中的關鍵一步。清西陵現代生態農業片區,重點發展林果藥材產業,良崗蜜蜂產業片區發展蜜蜂特色養殖業,易水湖生態旅游產業片區,綜合易水湖開發,發展農家游產業。這些產業正在有效帶動著周邊14.65萬貧困人口的致富之路。
幸福的愿景
短短兩年的時間,易縣仿佛經歷了一場洗禮,出落得越發精致。幸福的感覺漸漸深刻,化成微笑綻放在每一個在這里生活的人臉上。
記者來到位于狼牙山腳下的石家統村。車行在潔凈平穩的山路上,道路兩旁種滿的柿子樹,讓人感覺到了即將豐收的喜悅。一座座嶄新的房屋,坐落在山腳下。總投資8626萬元的石家統生態文明旅游村建設現已全部完成,在世人眼中,是一幅美好生活的畫面。
孟文華是一家叫做鑫源農家院的女主人。她和女兒孟鑫曄一同打理著這個面積不大,但是卻干凈溫馨的農家小院。由于在狼牙山腳下,所以這里也成了游客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只要去狼牙山的游客都一定會經過我們這里。”孟鑫曄告訴記者。這里主要以農家飯為主,有城市里的人們吃不到的野菜,柴雞蛋等綠色無污染食品。還有價格不到一百元的農家小屋可以供游客住宿,讓游客能真正體會到不一樣的田園生活。
“這幾年村子的變化很大,自從胡總書記來慰問之后,給了我們老區人民很大的關心支持。以前村里的人們都靠果樹養殖來增收,但現在不同了,我們可以搞一些副業,比如像這樣的農家院,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從孟文華臉上流露出的滿足,仿佛可以看到更美好的生活藍圖。
離開農家院,呼吸一口山里的新鮮空氣,“小橋流水人家”便是石家統村的真實寫照了。
2011年,易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38元,增長了1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37元,增長了9.7%。每一次進步都可以讓這里的人們感受著與日俱增的幸福。
“你瞧瞧景多美,你看看人們精神多好,老百姓都覺得這兒美、這兒好。易縣這兩年變化多大呀!”每天上午,到荊軻公園散步時,和一撥兒老伙計散心閑談的縣城建局退休干部劉德才有說不完的話。
“老百姓通過國家減免農業稅,增加補貼,這些惠農政策的出臺,讓人們真切見到了實惠。原來因為山區偏僻,沒有就業機會,人均收入才二三十元。后來經過開發荒山、種植,慢慢地人們的生活開始富裕了。”張紅霞對記者感嘆著這幾年來,作為一個易縣人民感受到的巨大變化,情緒有些激動。
“我們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幸福,因而民生是個天大的事情,我們做的、干的都要圍繞民生去做,讓老百姓真切體會到幸福!”在楊義寶書記任職以來,“民生”兩字在他心中有千斤重、萬斤重。
“千年古縣、綠色易州、中等城市”是易縣對自身的發展定位,而工作重點則會放在“旅游整合、工業聚集、城建造區、農業增效”四個大的方面,努力把易縣建設成為京南的生態旅游文化名城。
這個擁有厚重歷史氣息的革命老區,養育了一方勤勞質樸的人民。縱然在大山腳下,默默無聞,但卻靠著一股信念,一步一步走出大山,向世人展示著英雄人民的風采。改變的只有一直在進步,而唯一不變的卻還是老區人民心中那一份最純粹的信念與希望。